就他個人而言,這也是個兩難的選擇:並州是中原農耕民族與高原遊牧民族爭奪最激烈的地方,興衰強弱直接影響著中原的安全。如今並州已經並殘,隻剩下太原、上黨兩郡還有些實力,如果惡戰一場,兩郡損失太大,短時間內無法恢複,麵對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時多少些吃力。可若是接受投降,並州固然可以保存一些元氣,他卻沒有機會喘息,連戰連勝,士氣如虹,攻取益州會立刻提上議事日程。

    但他很清楚,眼下並不具備強攻益州的條件,受阻是必然,如果受挫,他也不意外。

    如今占據益州的是曹操,不是公孫述,不會給他留下什麽出奇製勝的機會。與其直接去啃益州那個硬骨頭,有可能崩了牙,倒不如拿並州先試試手。比起曹操,王氏兄弟畢竟遜色不少。

    孫策問華歆、陳琳的意見。

    陳琳建議,可以談談看,摸摸王氏兄弟的底線,能不能談成再,至少不能給人留下窮兵黷武的口實。當然,該準備的還要準備,以戰促和也是一個辦法。他又,華歆不宜作為王氏兄弟的代表,不如傳書王蓋,讓他派正式的使者來,直接和吳王談,借此機會看看王氏兄弟的誠意。

    華歆表示讚同,隻要孫策同意談判,不管最後能不能談成,他的任務就完成了。

    孫策反複權衡了一番,覺得陳琳所言有理,答應了。

    ——

    華歆在孟津住了兩,將已發表的文章通讀了一遍,又和荀彧等人進行了交流,然後給逢紀寫了一封信,詳細的明了吳國的情況,也轉達了吳王的態度。

    吳王可以接受談判,但有些條件不會變,比如在並州推行新政。王蓋如果想談判,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舍不得現有的利益。從他了解的情況來看,新政或許有不足之處,但長遠來看,新政利大於弊,對世家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於王蓋兄弟而言,還有一個問題必須麵對:那就是王允要承擔袁氏五十餘口被殺的直接責任。考慮到袁紹本人都沒有被掘墳,正常情況下,孫策應該不會做得那麽絕,但史書上肯定要留一筆。當然,如果王氏兄弟識時務,舉並州以降,能在新朝占據一席之地,史書上就算寫,也會留點麵子。如果王氏兄弟不肯麵對現實,結果隻會更慘。

    總而言之,華歆希望逢紀能勸王蓋等人接受議和。對逢紀本人來,這也是一樁功勞。吳國朝堂人才濟濟,沒有功勞,逢紀很難立足。

    孫策派秦誼去送信,然後留在逢紀身邊,協助行動,必要的時候救出劉禪,為劉備留一絲血脈。

    關羽要求一起行動。孫策不同意,關羽的相貌太顯眼了,不像秦誼等人容易掩飾行藏,萬一暴露了,可能危及逢紀甚至劉禪的安全。關羽本來還不服氣,結果被杜夫人嗔了幾句,便偃旗息鼓,俯首聽命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