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哈哈一笑,露出些許真假難辨的調侃。

    “叔同究竟悟到了什麽,孤是真不知道。本來以為荀君與他亦師亦臣,多少能了解一些,現在才知道你也不知道。既然如此,不妨將他暫且擱在一旁,各自心中所想,互相印證一番,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投契之處。若是相去太遠,話不投機,那也沒必要多費唇舌。荀君,你呢?”

    荀彧默默地點點頭。該來的終究要來,孫策雖然想盡快解決萬金坊的事,但他畢竟掌握著主動權,毋須著急。他則不然,如果應答不能讓孫策滿意,今怕是要白跑一趟。

    荀彧想到了多年前與張紘在洛陽見麵的情景,暗自苦笑。莫非這就是我的宿命?

    “荀君對新政如何看?”

    荀彧端起案上已經涼聊茶杯,淺淺的呷了一口,潤了潤嗓子。他在平輿數月,親眼見識了豫州實施的情況,比起當初在關中憑借文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要回答孫策的問題並不難。但他有一點猶豫,他對新政並不完全讚同,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打算孫策召見時與他探討一番,若是孫策不喜,他亦可以道不同不相為謀為由,婉拒孫策的邀請。

    可如今情況有變,他身負汝潁饒委托,不能那麽隨性,那些對新政的異見還要不要,還能不能?

    就目前的情況看來,顯然不是一個好時機。

    見荀彧猶豫,孫策也不急,叫過一旁的淩統,吩咐了幾句,淩統應了一聲,轉身下樓去了。孫策靠在憑幾上,似笑非笑地打量著荀彧,等著他開口。

    過了好一會兒,荀彧做出了決定,一聲輕歎。“大王,恕彧直言,今日來拜見大王,本非彧之本意,實乃受人所托,為救人而來。患得患失,心思不定,並不適合坐而論道。若有失言,還請大王海涵。”

    孫策不置可否的點點頭,並沒有禮節性的做出什麽承諾,以便荀彧放心直言。荀彧心中不安,卻也沒什麽,反複權衡後,他覺得還是直抒己見比較好。一來他不願意錯過這樣的機會,二來他也不覺得自己能夠敷衍孫策,若是被識破,反而不美。

    “大王新政之得,在務實。大王新政之失,亦在務實。”荀彧不緊不慢的開了口,原本還有些忐忑,這句話一出口,他的心境迅速平靜下來,恍然窗外的湖水,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青明月,盡在一覽。“本朝自光武中興以來,崇尚儒術,又重讖緯之學,頒圖書於下,獎勵氣節,故有處士清議,黨人連橫,士人皆高尚名聲,卻不務實學,枉有三萬太學之士,不能為國效力,反與朝廷相左,終於釀成兩次黨錮之禍。大王重實學,建諸堂,使學者既能以學問立身,又能有利於國民,故能屯田致穀,精練器用,百戰百勝而霸關東。重根本,棄枝末,不尚虛名,去儒門之弊,此新政之所得,大王之所勝也。”

    孫策麵色不變,靜靜地看著荀彧,看不出半絲喜色。荀彧看在眼中,暗自稱讚之餘,又有一絲慶幸。孫策並非好名之人,心境堅忍,不是那種能被幾句誇讚動的人。若是虛辭敷衍,隻會自取其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