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翻也提出一個建議。《論衡》已經校訂完畢,剩下的就是印行下,盛憲等人閑了下來。他們打算編一部《會稽典錄》,但這部書用不了太多人,而且局限於一郡,規格不高,他建議將盛憲等灑去輔助孫靜,正式對餘杭一帶的古玉進行係統性的研究,爭取寫一部有一定水準的專著出來。

    早有初平四年,孫策初入會稽,就曾囑咐孫靜在餘杭、錢唐一帶收集古玉,孫靜也做了,但他一來生性淡泊,二來學問底子也不夠,這件事不溫不火,成績有限,隻能證明餘杭、錢唐一帶有過古國,但這個古國究竟是什麽樣,有多大規模,又有什麽曆史,現在一概不清楚。既然盛憲他們閑下來了,就讓他們去協助孫靜,按照楊修在豫章時的方法,做一個正式的調查,從古玉收集到故老傳,一一整理出來,寫成專著。

    玉是禮器,有玉器就足以明這個古國有相當的文明程度。如果能搞清楚這件事,就可以洗脫吳會是蠻荒之地的偏見,證明江東也是文明發源之地,不能對孫氏建國有好處,還能打破既有的學術見成,真正撼動經學的根基,打開新局麵。

    孫策讚同這個看法。華夏文明從來不是一枝獨大,而是漫星辰,在不斷的交流、衝突中融匯在一起。明白這一點,對以後開拓四海、變夷為夏有幫助。不過他也清楚,這項工程需要不少人力、物力,更需要財政投入,恐怕也不是盛憲幾個人能承擔的。更重要的是,錢唐、餘杭現在是吳郡屬縣,吳郡人不可能讓會稽人來主持此事。

    這和挖牆角有什麽區別?以老陸康為首的吳郡讀書人知道這個消息,很可能會拚命。

    孫策讓張紘與虞翻做一個詳細的方案,最好能成立一個部門統籌此事。經過幾年發展,文教事業蒸蒸日上,各郡郡學、木學堂、本草堂陸續建了起來,卻還是各自為政,缺少統一部署,現在該將這件事提上日程了。

    孫策話音剛落,張紘、虞翻和郭嘉就不約而同的互相看了看,露出會心一笑。張紘拱拱手。“大王,臣等也有此意,如今吳國半有下,是該考慮建太學的事宜了,隻是這太常和祭酒二職關係重大,當仔細挑選,既要能服眾,還要能體現大王兼收並蓄、開拓包容的精神才行,不能局限於五經。到目前為止,臣等還沒有合適的人選。”

    孫策想了想,也覺得有些撓頭。既要通儒經,又不能局限於儒經,這兩個人選可不好找。且太常是九卿之首,地位尊崇,又是清流,是很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官職。吳國到目前為止,九卿還沒有配全,一旦宣布要任命太常,不知道多少人要爭。

    “此事當慎重。”孫策撫著胡須道。既是提醒張紘、虞翻,也是提醒自己。

    張紘道:“大王,臣等有一個建議:與其相馬,不如賽馬。趁著戰事稍息,集中治下各州的大儒名士,齊聚建業,來一次論講。最終取勝者,便是太常、祭酒的最佳人選。”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