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懷疑自己是不是又穿越了。這是什麽騷操作啊?就算是他爹袁術重生,都未必能幹出這樣的事。袁權要是知道了,不知道會把袁耀罵成什麽樣。

    走到半路,毋丘興趕了過來,上了車,規規矩矩地坐在孫策對麵。孫策倒了一杯水,推到毋丘心麵前。毋丘興受寵若驚,捧著水杯,連聲致謝。孫策和他了幾句閑話,又問了他家裏的情況,得知他的妻兒已經平安到達定陶,也很高興。

    要用兵賦,毋丘儉可比毋丘興強多了。

    “你對賈文和此人怎麽看?”孫策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毋丘興眼神有些複雜。他喝了一口水,沉吟良久。“深不可測,難以捉摸。”

    “仔細。”

    “喏。臣隨文和先生求學,多蒙先生指點為人處世及用兵之道,感激不盡。奉命到子身邊後,與劉子揚相切磋,常覺以前所學有所不足,似乎有生澀處。”

    孫策笑笑。“你覺得賈文和有所保留?”

    “這倒不敢。”毋丘興強笑道:“夫子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想是我資不足,不能盡先生之教,多無益吧。先生埋下了種子,我渾然不覺,有了合適的機會方能有所領悟。”

    “你的有道理。”孫策若有所思。“賈文和雖是儒生,行事卻有道家風範,順勢而行,因勢利導,於緊要處施三分力,便能扭轉乾坤。知其中妙者,如飲醇酒,陶然於心。不知其妙者,渾然不覺,以為其無能為。”

    “大王所言甚是。”毋丘興眼睛一亮,又道:“大王真是文和先生的知音。文和先生提起大王時,也是讚不絕口,欽佩溢於言表。”

    “是嗎?”

    “我記得有一次問起先生與大王相見的事,先生難得有了興致,為我解大王新政。他大王雖不讀書,卻能直指根本,往輒破的,必是有大智慧之人。常人俯首於聖人,奉經籍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唯大王與聖人比肩,明悉聖人本意,不為文辭所惑。正如當年張良為高祖講兵法,一語輒悟,此乃授,非學可及。”

    孫策笑了起來。“賈文和以我比高祖?恐怕不是吧。”

    毋丘興有點尷尬,拱手道:“大王英明,非俗人可欺。文和先生當時的是霸王學劍與兵法,不過他大王不是萬刃,而是下無擔”

    “下無敵?”孫策不以為然。他和毋丘興交流是想了解賈詡心思,不是來聽毋丘興吹捧的。

    毋丘興卻非常嚴肅,拱手再拜。“文和先生,大王心有大仁,能行王道,化敵為友,用眾人之智,故下無擔”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