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將信將疑,讓人取來幾方硯,虞翻輕鬆找到了賀家硯坊的標記。

    虞翻對鮮於程道:“你拿這些硯和金氏、『毛』家的硯比一比,看看有什麽區別。不是我,這麽好的硯石讓他們製硯實在是糟蹋。你知不知道很多人買了金『毛』二家的硯後,嫌他們的手藝太差,又去請賀家的工匠改製?他們還擔心宮裏取硯不止?就他們那手藝,誰看得上啊。”

    鮮於程尷尬不已。

    孫策抬手打斷了虞翻。鮮於程可沒他這樣的口才,又理虧在先,再下去,鮮於程就有挨呲的份。他也是一份好意,隻是被人利用了而已。孫策關照了鮮於程兩句,讓他先下去了。

    “仲翔,得饒人處且饒人。”

    “喏。”虞翻出了悶氣,心情好多了。“大王,我以前吃這鹹魚的癟不少,今難得逮住機會,一時失態,還請大王恕罪。”

    “這可是真不容易。”孫策笑了幾句,拉回正題,問起虞翻對當前形勢的意見。剛才張紘、郭嘉在場,虞翻沒有痛快。

    虞翻沉『吟』片刻。“大王,臣以為軍師處的汝潁人太多,他們考慮方案時會自覺不自覺的有汝潁意識,包括郭祭酒在內。”

    孫策點點頭。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這不是短時間內能改變的,他隻能多加警惕。參軍不是什麽人都能做的,絕不是識文斷字就能擔任,需要有一定的學問基礎,準確的就是要知道一些理論,還要有一定的曆史經驗,知道過去的史事,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汝潁人才底蘊豐厚,能夠勝任參軍的人更多,在軍師處占二分之一強。

    他也想從江東選一些人,可是能夠勝任的太少了。

    “你有什麽好辦法?”

    “臣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麵來解決:一是質任,一是從軍中選拔掾吏。諸將子弟大多有學問基礎,軍中掾吏有實踐經驗,兩相結合,將來出幾個人才絕非難事。尤其是質任,大將統兵在外,沒有質任,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孫策看了虞翻好一會。他聽得出虞翻的私心。江東文教不如中原,但武風更盛,為將的不少,如果征質任,江東會占到不少名額。軍中更是如此,中軍與九都督所領的常備兵中以江東子弟兵為主,從中選拔掾吏,江東至少要占一半。如此一來,江東籍的參軍數量會猛增,甚至可能蓋過汝潁係。

    “這件事幹係甚大,不能『操』之過急。”

    “大王聖明,臣也如是想。可先進一些好苗子,探探深淺。”

    “你可有合適的人選?”

    “眼下有三個。”虞翻道:“一個是張允子溫,一個是賀齊子達,一個是淩『操』子統。張溫年方八歲,可做個吏,侍候筆墨起居,或陪王庶子讀書。賀達年十三,淩統年十二,皆文武雙全,可充任侍從。”

    。手機版網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