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很想問問逢紀,如果人心在世家,那最後的勝利者會不會是袁譚。可是想想逢紀的身份,決定還是以後再問。萬一逢紀隻是奉袁譚之命來幫他的,這可沒法回答。不管怎麽,先打敗孫策再。

    兩人商量了半,逢紀最後為劉備擬定了一個方案:向東,迎戰沈友。

    就目前而言,可能增援曆城的人有兩個:一個是任城的紀靈,一個是北海的沈友。紀靈從任城而來,要經過濟北、泰山,不可避免的要與曹昂發生聯係,形勢太複雜,還是交給袁譚比較合適。袁譚也有騎兵,曹昂又是他的故吏,他處理起來比較方便。沈友則不同,由曆城向東,沒有什麽險要關塞,地勢也平坦,適合騎兵奔馳,一路上世家也多,補給比較方便。沈友也有騎兵,但數量有限,隻有千人左右,無法對劉備造成真正的威脅。

    劉備琢磨了一下,深以為然。

    第二,劉備與袁譚商議,決定率部迎擊沈友。他把逢紀為他分析的原因一,袁譚表示同意,接受了劉備的方案,又撥了十的糧秣。高唐到曆城不過一百多裏,對騎兵來就是一的路程,十的糧秣足以應付一些突發狀況。

    劉備領了糧秣,隨即起程,率領一萬精騎越過幹涸的河道,從高唐城下經過,向曆城方向奔去。

    ——

    朱然站在城頭,看著城外耀武揚威的幽州騎兵,不禁冷笑了一聲,將手中的一根算籌輕輕折斷,手一揚,扔下城頭。

    劉備果然來了,而且是親自統兵。大王得沒錯,這人沒什麽忠義可言,遲早會有一戰。

    他仔細地看著劉備的戰旗,和事先收集的資料一一對照,確認統兵的將領。除了劉備本人,他還看到了張飛的戰旗、趙雲的戰旗、牽招的戰旗,唯獨沒有關羽的戰旗。看樣子關羽被留在了幽州。這也可以理解,太史慈就在遼東,劉備不能不防,能擋住太史慈的也隻有關羽。況且關羽剛愎自用,桀驁不馴,劉備也無法得心應手的控製他,留他在幽州是最好的選擇。

    一想到關羽,朱然的嘴角就不由得想笑。他在吳王左右,幾次持到吳王用關羽來敲打朱桓,人有要傲骨,但不能有傲氣,關羽勇武絕倫,但傲氣太盛,無法與同僚相處,終究會害了他。統兵作戰,固然要有爭先之心,但更要有警惕之心。一個人再勇猛也不可能打贏一場戰爭,真正的勝利必然來自於團結,來自於同僚的信任和支持。

    當時隻是聽聽,感受不深,如今他也統兵作戰,而且第一次就統領五千人馬,堅守高唐,壓力之大不言而喻。袁譚已至,騎兵穿插到身後,現在想走也遲了,他隻能將希望寄托在徐琨、沈友等饒身上。他們能完成預守的作戰計劃,他才有機會建功立業。如果曆城失守,高唐就是一座孤城,很難堅持到最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