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袁譚合作,至少還有一線機會。與孫策合作,他們無利可圖。

    陳宮閉門謝客,冥思苦想了兩,最後拿出一個方案:既不向孫策求援,也不向袁譚投降,盡可能保持兗州的中立。如果袁譚來攻,那就憑兗州自己的力量反擊。孫策不會主動與兗州開戰,袁譚想必也不會將兗州『逼』到孫策那一邊。況且袁譚出兵並非自願,他也隻是為了敷衍朝廷,未必肯全力以赴。

    『毛』玠、王彧等人都同意陳宮的建議,這雖然是權宜之計,總比束手無策好。下形勢未定,保持觀望未嚐不是一個辦法。曹昂也不反對。對他來,保持中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取得統一意見之後,曹昂按照陳宮的計劃,派王彧去鄴城拜見袁譚,明兗州的態度,希望與袁譚達成默契。兗州不會主動攻擊袁譚,但袁譚如果想染指兗州,兗州也不會束手就擒,一定會力戰到底,甚至不惜投降孫策。陳宮、『毛』玠等人則與兗州世家聯絡,讓他們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與曹昂步調一致,盡可能保持兗州的中立。

    兗州世家想要爭取更多的利益,總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有這麽做的資格。

    為了表示決心,曹昂調整了諸將的防區,由曹仁統兵鎮守東武陽,並親自統兵進駐濮陽,嚴陣以待,以防袁譚進兵兗州。

    二月下,王彧到達鄴城。

    正如陳宮所料,袁譚並無與孫策一決高下的興趣。他在兗州做過幾年刺史,很清楚兗州世家的心思,也不想將兗州世家『逼』到孫策一方。不過場麵上的事該做的還得做,他隨即針鋒相對的做了部署,派兵進駐黎陽,又派魏郡太守董昭進駐館陶,拱衛鄴城。

    雙方隔河而望,看似劍拔弩張,一觸即將,其實都沒有主動進攻的心思。

    袁譚的主攻方向是黑山。他精銳盡出,加緊了對黑山軍的圍剿,連續數戰,先後擊敗於毒、苦酋、五鹿等人,張燕見勢不妙,率主力來戰,雙方在隆慮山一帶激戰,互有傷亡。在袁譚的攻擊麵前,張燕支撐不住,迫不得已,隻得向孫策和白波軍求援。

    孫策對張燕沒什麽好福賊就是賊,得過且過,胸無大誌,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麽多年了,一點長進也沒有,在自己的地盤上被袁譚擊敗,簡直是丟臉。

    孫策敷衍了張燕的使者幾句,答應安排魯肅出兵河內,接應張燕。張燕接到回複,暗自叫苦,他被袁譚打得節節敗退,哪裏還敢進兵河內。出山容易進山難,萬一被袁譚截住了,他想退回山中都難,弄不好主不是全軍覆沒。無奈之下,他隻得退往太行山深處,向邯鄲、真定方向轉移,避袁譚鋒銳。

    廓清了黑山,解決了肘腋之患,四月初,袁譚進駐朝歌,擺出一副即將渡河攻擊的模樣,向朝廷報捷請功。

    。7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