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修的態度來看,黃忠似乎遇到了麻煩。

    這也可以理解。沔水流域雖然沒有三峽那般險峻,畢竟還是山區,順水而下容易,逆水而要難得多。孫策對戰船的改造主要集在海船,主要是平衡『性』,抗風浪,這些特點在內河並沒有優勢,甚至成了劣勢。黃忠在漢的推進緩慢是意料之的事。這還是在荊州軍精練的基礎,兵力少,後勤壓力,運輸的消耗也少,孫策也能支撐更長的時間。

    楊修的賬目也許有浮誇,但基本事實應該是靠譜的。也是,朝廷的目標基本達成,曹『操』的進攻已經牽製了孫策的精力。但隻有曹『操』遠遠不夠,要想真正拖垮孫策,還需要袁譚、賈詡一起出兵。這時候斬殺徐榮、張遼肯定是不行的,不僅不能殺,還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能力給孫策製造更大的麻煩。

    這當然會激怒孫策,但孫策反心已決,縱使朝廷低頭,他也不會罷休,決裂是必然的,隻是看如何運作,引導輿論,爭奪民心。雙方的較量已經不僅僅是在戰場,而是擴展到了各個領域。

    輿論而言,朝廷顯然大大的落後了,案的這些報紙、傳單是明證,更別正在趕來長安路的百姓代表。真要讓那些百姓在北闕一跪,或者在東市門口喊冤,朝廷被動了。連這些報紙、傳單都不能在關流布,朝廷必須有相應的措施,控製輿論。

    如何控製輿論?是針鋒相對,印行報紙,讓人寫章辯駁,還是禁止報紙?

    荀彧一時沒有定計。這兩種方法各有利敝。按理,針鋒相對的辯駁是正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黨人一向提倡士缺以下為己任,反對鉗製輿論。但他擔心朝廷理屈,辯論起來未必是孫策的對手,況且這種辯駁需要人力、物力,朝廷實力有限,未必支撐得起。如果禁止報紙,一是能不能做得到,二是這麽做豈不是又向秦法更進一步?

    雖事急從權,卻也不能如此沒有底線。

    荀彧左右為難,劉曄卻非常果斷。他立刻提議由孔融出麵辦一份報紙,為朝廷喉舌,批駁南陽的輿論。孔融、禰衡在南山修書,修到現在也沒看到成果,不如先讓他們來做點實事。

    至於南陽來的百姓代表,等他們進了京,先送到廷尉獄關起來,不打不罵,先查清楚身份再。這是朝廷慣例,無可指摘。之前朝廷處理郭異等饒矯詔案時是這麽處理的,效果還不錯。除了孫策隔三岔五的提一下,誰還記得他們?拖幾年,等形勢逆轉,孫策自身難保,這件事沒意義了。

    那些都是事,當務之急還是要解決朝廷的錢糧缺口。沒錢糧,怎麽過年?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