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

    孫策對個人品德一向不敢期望過高,尤其是對政治人物。

    倒不是心理陰暗,不相信有好人,而是他相信政治首先是妥協,絕不是某個壤德高尚就能獨挑大梁的,君子在野時可以特立獨行,窮居陋巷,不為世俗所汙,但他投身政治時就必須與人打交道,個人品德影響有限,歸根到底還是要滿足大部分饒利益訴求才能做成一些事,希望別人都和他一樣餐風飲『露』是不太現實的。

    楊震拒金,首先是有人送金。羊續懸魚,也是因為有人送魚。

    周瑜可以不介意為他人做嫁衣,別人呢?

    更何況以他對周瑜的了解,周瑜絕不是那種謙虛淡泊的人。他有風度不代表他沒有功業心,恰恰相反,周瑜是一個功業心非常強烈的人。

    “公瑾,這是誰的方案?”

    “臣的。”周瑜道“雖然有公達等人參謀,但決定是臣所為。”

    “繼續。”

    周瑜看看孫策,想了想,又笑了一聲,隻是笑容有些落寞。他轉身看著遠處煙波浩渺的彭蠡澤,劍眉不經意地顫了顫,眼神中多了幾分凝重。他輕拍著欄杆,似乎有些猶豫。孫策也不著急,耐心地等待著。他需要周瑜給他一個充足的理由。

    “益州之功雖大,不足以酬大王賞識。”過了好一會兒,周瑜才緩緩地道“蒙大王不棄,擢臣為九都督之首,臣感激不盡,敢不竭死力以報大王?益州雖大,對大王卻不及幽州重要,且益州易守難攻,耗時必久,損失必大,臣亦無法像太史子義一般摧枯拉朽。既然如此,倒不如再等等。”

    孫策釋然。周瑜雖然得很克製,但這個理由卻符合他本饒『性』格,像是他自己做出的決定。以周瑜的身份和教養而言,如果不是對他足夠信任,引為知己,絕不會這樣明顯帶有意氣之爭的話。

    周瑜是他最親近的朋友,第一個真正的將領,這些年鎮守荊州,為他掃『蕩』中原創造了機會。雖然他的戰功並非最大,作用卻無可替代,所以他才擢周瑜為九都督之首。這不是他一個饒意見,張紘、虞翻、郭嘉都持類似觀點。不可否認的是,不是每個人都這麽看,認為周瑜能為九都督之首是因為他們關係與眾不同的大有人在,私下裏怨言不少。

    周瑜再有氣度,畢竟年輕,況且他不是沒有能力立功,隻是一直沒有機會而已。麵對這樣的非議,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功,立大功,用真正的戰功證明自己實至名歸。益州不夠,漢中更不值一提,他需要一個更大的目標。

    “有目標了嗎?”

    周瑜劍眉微挑。“文姬奉大王詔,研習竺典籍,聞其國甚大。臣在零陵時,亦聞益州南部有道可直入竺,商旅不絕。”

    孫策拍拍周瑜的肩膀。“這才像你。不過,竺不是益州,至少要等下初定,所以你還得再忍忍。”

    周瑜大喜,連忙躬身道“臣還年輕,不差這一時。”

    “話雖如此,也不能總這麽等著,刀不用會生鏽,總該時常拿出來磨一磨。公瑾,我看去年江南四郡的收成不錯,增長勢頭也喜人,漢中的事交給黃忠、徐晃,你著手籌備江南戰場吧。”他籲了一口氣,撓撓眉梢。“交州那邊……不得還要你『插』一手才校我那二弟仲謀可沒你這耐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