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如釋重負,心情大好。他主動提及了新版的計劃。他雖然在襄陽著史,卻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作為有名的大儒,各郡縣出版新書都會送一份給他,不少學問爭論還需要他仲裁,因此他對學術界的動向一清二楚,就連楊彪、黃琬還在撰寫中的官製史稿都如數家珍,對孫策的希望早有領會。

    “大王所求者,道也。”蔡邕如是,自信滿滿。“先地而生的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不以人心為轉移的道,是為道學。”

    張紘聽了蔡邕的意見後,有些擔心。“會不會與道家學相混,讓人誤以為是《淮南子》一類。”一邊,他一邊看了孫策一眼。

    孫策心領神會。張紘考慮的不僅是學術問題,還有政治問題。劉安召集門客著《淮南子》是有政治目的的,劉安後來也成了謀逆的藩王。謀逆也就罷了,關鍵是他還失敗了。如果將他提倡的學命為道學,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劉安,也會讓人覺得他孫策就是劉安的翻版,不吉利。

    蔡邕顯然深諳蠢,撫著胡須,麵『露』得意之『色』。“蠢學非崩學,《淮南子》不過是一群門客的文集,且不那些人是不是真正的學者,其書內容也不統一,不過各各話罷了,互相矛盾之處不一而足,隻可稱為匯編,不能稱為新學。大王提倡新學,卻不盲目信古,不盲目尚賢,唯道是從,上下而求索,直追道之本原。道者,眾妙之門,玄之又玄,我覺得可以稱為玄學。”

    孫策愕然,怎麽折騰了半,又回到玄學上去了?

    “大王以為不妥?”蔡邕看起來有些意外。

    孫策沒吭聲,轉向張紘。張紘卻覺得不錯。“玄學好,幽而遠,而隱,環環相扣,有上古結繩計數之象,乃是文明之始,溯本求源,可以將儒道及百家一舉囊括,擷采百家精華,再開新風。”

    孫策仔細想了想,也覺得張紘得有理。他對玄學有先入為主的印象,覺得玄學就是不切實際的學問,實際上真正的玄學並非如此,開始是有拋棄儒學之繁縟,返本清源的用意在內,也就是他所做的,蔡邕所的求本源之道。隻是後來魏晉政局動『蕩』,司馬氏得位不正,刻意打壓士林,這才將玄學引入歧路。

    玄學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學風發展到漢末,讀書人意識到儒學出現了偏差,自覺的進行反省、糾偏的趨勢所然。他的出現並不是逆轉趨勢,而是往其中添加了一些唯實的因素,甚至可以,他為玄學的出現了助力,讓玄學提前幾十年出現了。

    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蔡邕提出這個名詞,提倡新學風,總比他一個半文盲更有號召力、服力。連蔡邕這樣的老學者都可以改變思路,主動求新求變,不正是他期望的結果麽。

    “蔡公不愧是當代通儒,一語破的。”孫策笑眯眯地道。 觀看 首發 zui新 章 節 請到堂客行---手機地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