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馬超心情很不高興,既有些失落,又有些怨氣,拂袖而去。

    ——

    就在朝廷在推進士家製度的時候,趙岐上書子,請求征吳侯、車騎將軍孫策入朝主政的消息在長安流傳開來,先是在市井之間,後來越傳越廣,不僅普通百姓把這件事當作談資,朝廷官員也開始正式討論這件事。剛剛在朝會上吃了癟的老臣們頓時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起來,紛紛上書子,請求子接受趙岐的建議,征召孫策入朝主政。似乎孫策一入朝,下即可實現太平,士家製度自然也沒必要了。

    子再次召集群臣議事,老臣們與楊阜為首的涼州籍新秀針鋒相對,吵得不可開交。

    這一次,楊阜等人沒能占上風,被老臣們辯得啞口無言。

    他們孫策跋扈,有不臣之兆。老臣們則孫策隻是失禮,並非不臣,楊阜這麽沒有證據,有誣陷之嫌。相反,子西征,孫策有功倒是證據確鑿。沒有孫策提供的軍械和糧賦,子連隴關都出不去,更別和鮮卑人對陣了。那麽多西涼人隻是來參見一下子就加官晉爵,跟著子上陣殺了幾千鮮卑人就有軍功,封賞甚厚,那孫策平定遼東,討平稱王的公孫度,擊破東部鮮卑數萬人該怎麽賞?

    況且,就算孫策有不臣之兆,也並非不可教化。既然朝廷能赦免矯詔的袁紹,為什麽不能寬容孫策?既然連背叛朝廷多年的羌胡都可以教化,重新成為大漢之臣,為什麽並未明言造反,隻是有不臣之舉的孫策不可以教化?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孫策入朝帶來的好處。孫策入朝,他治下的諸州自然也重歸朝廷。朝廷不僅有了糧賦,而且有了強大的武力,其他諸州必然望風而降,太平可期。如果拒絕孫策入朝,等於違背下百姓渴望太平的願望,到時候要反的就不僅是孫策,還有關東數州的百姓。

    退一萬步,就算孫策有不臣之心,而且不可教化,將他征到朝中為官,用朝廷法度來約束他、懲處他,總比派大軍征討他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就算你們實行士家製度,你們就能擊敗孫策嗎?什麽時候才能實現下太平?既然不能,為什麽不試試其他的辦法?難道你們想養寇自重,把持朝政嗎?

    在唾沫橫飛、戰鬥力暴表的老臣麵前,楊阜等人節節敗退,隻得認輸。

    子也覺得不能直接否決,否則無法向下人交待,至少要做出從諫如流的姿態。他隨即授意荀彧與蔣幹接觸,商討相關事宜。

    ——

    蔣幹背著手,站在博望苑的廢墟之中,嘴角微挑,似笑非笑。

    荀彧與他並肩而立,隻是拱著手,垂著眉,麵『色』肅穆,眉宇間縈繞著淡淡的愁緒。數日不見,他的頭發白了不少,連眉心的皺紋都深了許多,三十多歲的人看起來卻像花甲老人。

    “令君,你能不能給我一句實話,朝廷征召吳侯入朝,是真心想托付朝政,還是想調虎離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