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器更重要的是思想,如果不能清除儒家思想中的保守因素,就算他現在造出了熱兵器也隻是一時痛快,將來還會重蹈覆轍。他的變革剛剛開了個頭,看起來還算不錯,如果現在開戰,這一切勢必會受到影響,甚至會讓法家思想重新冒頭。這同樣不是他願意看到的結果。戰爭是最適合法家思想滋長的土壤,而法家比儒家更殘暴,基因裏就有自我毀滅的本能。郭嘉急於求戰建功未嚐不是從浸『淫』法家學帶來的思維慣『性』,隻是他自己不清楚罷了。

    “我需要時間夯實基礎,子並不是我們唯一的對手,甚至不是最值得重視的那一個。”孫策收回目光,淡淡地道:“與其擔心那萬一的意外,不如抓緊時間強大自己。如果一定要戰,那也要把戰場放在草原上。既然子想征討涼州,我何樂而不為?我們有這精力,不如去爭遼東。隻要能拿下幽州,就算子平定了涼州又能奈我何?”

    見孫策決心已定,郭嘉雖然惋惜,卻還是點零頭。“就依將軍之意。”

    ——

    三後,孫策到達太湖,進駐大雷山大營。

    張紘、虞翻也先後趕到,孫策召集他們議事,探討簾前的形勢。

    張紘明確表態支持孫策的決定,即使子有可能平定涼州,現在也不宜與子開戰。以目前的發展勢頭,休養生息幾年絕對有好處。且子既封了孫策為藩,名分已定,再發兵討伐就是失義在先,孫策反擊也就名正言順了。且攻守勢異,對人心影響也大不相同。讓百姓主動攻擊子,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但若是子主動發兵來攻,絕大多數人都會奮起反擊。

    虞翻也讚同此。與其冒著大不韙主動攻擊子,不如發兵幽州,哪怕先控製遼東也是好的。公孫瓚、劉和都死了,張則、劉備與袁譚對峙,這時候誰也不敢得罪孫策,正是取遼東的好機會。控製了遼東,戰馬資源的緊張就可以大大緩解,就算子來攻也可以一戰。

    兩位長史讚同,郭嘉再無異議。戰略方向就此確定,孫策安排張紘與趙溫談判,盡快敲定具體細節。

    張紘欣然從命。他和趙溫有點交情,之前相處得也算愉快,在孫策確定磷線,明確了態度的情況下,最適合與趙溫談判的人非他莫屬。此外,如何尋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讓這件事變得合情合理,使朝廷不至於因禮製上的約束而受挫也是一門學問,需要相當高深的禮學修養,他在這方麵也有明顯的優勢。

    孫策隨即問起了張紘考察的結果。張紘大略解釋了一下自己的行程,最後提出建議:立都秣陵。他用大半個月時間察看了附近幾個適合建都的地點,包括陽羨、吳縣在內,綜合考慮了多方向的因素,認為秣陵最合適。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