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戶部和順府上報的人數差不多,方書安根本就不敢相信,怎麽能燒掉那麽多房屋!

    直到他看見別人給他的草圖,再結合一部分實際例子,總算是明白過來。

    最初時候想過南城交通不便人口密集,沒想到有那麽密集。

    著火的中心點在南城人口最為密集且混雜的地方,別處的街巷,有些還能過去一個人,火場中心那裏,巷子已經不能叫巷子了。

    很多巷子上邊都蓋著茅草頂,白日裏是一個挨著一個的作坊或者攤位,到了晚上則是很多人安身的場合。

    連巷子都是這樣,別的可想而知。

    連日幹燥之下,茅草都是劈裏啪啦的,一把火就燒起來。

    再加上火場短時間沒有被控製,等他蔓延起來之後,在西北風的助力之下,毫無準備的人們壓根就反應不過來。

    竹木的臨時牆壁,茅草頂,不燒這裏燒哪裏?

    很多人即便是土牆,外邊也都靠著各種各樣的柴草,燒起來那叫一個快。

    明白了過火快的原因,便更加讓他們有改進的理由。

    南城民居大量采用竹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主要是成本限製。

    好在,竹木結構的房子雖然搭的快但是在磚混麵前,速度優勢並不明顯。

    磚混結構的優點就是快速建造,傳統的榫卯結構,準備榫卯結構件的周期很長,快的是最後的組裝。

    方書安的鋼混結構,隨著築城的應用以及學院教授們的改進,已經形成係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主體。

    至於牆麵,白灰牆麵或許有些奢侈,並且不適合在沒有充分幹燥的情況下使用,所以他們準備的是麥稈泥漿抹牆,想要用白灰,等到明年自己重新裝飾。

    現在先解決的是房屋的有無問題,並不是居住質量。

    現有情況下,水泥和鋼材現在都能滿足要求。

    開平煤鋼已經能達到三成設計產量,京西鋼鐵也開始試產,隻要他們的訂單能下去,新型剛才生產出的盤條鋼也不是問題。

    當然,現在的技術,盤條鋼也就是鋼筋的水平無法和後世相比,不過現有的條件下,完全夠用。

    水泥經過幾年的產能擴充,加上年初在京西南為擴建西北工廠群投產的水泥廠,隻需要稍微再擴大些產能,問題不大。

    至於水泥砂漿的另外兩樣東西,石子和石灰,就更好辦了。

    石灰在華北平原從來就不缺,不管是太行山還是燕山,都是石灰石為主,找個合適的地方開挖就行,在水泥廠旁邊將原來配套的石灰廠進行擴建即可。

    經過幾年的建設,水泥砂漿以及磚頭都有配套工坊,產能跟不上的擴產,在現有廠房上擴大就行。

    目前看來,最受限製的其實是瓦片,瓦片也算是產量不的東西,但是從來沒有如此大規模的需求。

    加上他是附加值比較低的產品,也沒有哪個大商人是做瓦片出身,所以都是工坊,少有大廠。

    那些瓦片行是從周邊進貨,平日裏周邊的瓦片窯廠,都是一爐一爐的燒製,按照他們的生產進度,根本就不可能供應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