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幹餾膽礬的方法作為實驗室製備沒有問題,將來要是作為工業生產用原料,還是有些貴。

    所以在華夏曆史上,製取硫酸的方法沒有過突破性進展,也就沒有大規模應用。

    “先從硫酸開始吧,你這裏的經費沒有限製,隻要能找到合適的工業化方法即可。比起德意誌的同行,你比他們有錢。”

    方書安看著麗塔在修改計劃,鼓勵的道。

    要是比研究經費,全下沒有人能比得過方書安,那些歐洲的藥劑師們,雖然意識到硫酸會有用,但是他們想象不到,硫酸可是現代化工業之母。

    共和國時期,華夏人民能用少量耕地種出世界上最多的糧食,豐產的原因,包括三個方麵:種子的大幅度改良,農藥的大規模應用以及化肥的使用。

    要哪個最重要,自然還是要歸屬到化肥的應用。

    沒有他們提供足夠的氮磷鉀,種子再好也是白搭,而蟲子或著災害,可能都因為植物營養不足餓死而滅亡。

    化學產業的發展,是帶來化肥產業飆升的關鍵。可惜,不同於硫酸工業,此刻就是在現代化學的發源地,人們都沒有真正形成化肥工業。

    此時,科學家們開始研究植物生長與土壤之間的關係,可能有少數人對生長和化學元素之間關係有初步認識,但是要等到正式形成體係,還需要到19世紀。

    李比希研究植物生長與某些化學元素間的關係。他闡述了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是從土壤裏獲取的,並且確定氮、鈣、鎂、磷和鉀等元素對農作物生長的意義,並預言農作物需要的營養物質將會在工廠裏生產出來。

    至於人工生產化肥,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時,人類企圖用人工方法生產肥料,以補充或代替然肥料。

    磷肥和鉀肥的生產開始得比氮肥早,原因是農業耕作長期施行綠肥作物和糧食作物輪作製以及大量使用有機肥料,所以對氮肥要求不很迫切。

    尤其是硫酸製取成本大幅度降低以後,生產磷肥才成為可能。

    在磷酸鹽能化學生產以前,更多的是開采然的磷酸鹽。

    但是並非所有地方有和瑙魯一樣,有著幾十米的鳥糞沉澱磷酸鹽層。

    然磷酸鹽容易開采的部分產量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大量的產品需要。

    從硫酸出發製備磷酸,再生產磷肥,也就是化肥的主要路線。

    1840年,李比希用稀硫酸處理骨粉,得到漿狀物,其肥效比骨粉好。

    不久,英國人勞斯用硫酸分解磷礦製得一種固體產品,稱為過磷酸鈣。他建了工廠,這是第一個化肥廠。

    幾十年後,德國首先生產濕法磷酸,用它分解磷礦生產重過磷酸鈣,用於製糖工業中的淨化劑。

    直到後來磷酸能連續生產以後,重過磷酸鈣成本降低,才成為磷肥的主要來源。

    而鉀肥則主要是開采礦石,鉀礦富集和精製工藝的開發成功,為提高鉀肥的品位奠定了基礎。

    而更困難的是氮肥,一直到合成氨的工藝成熟,大規模生產氮肥才成為現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