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啊,就是這樣的一直軍隊,還敢於想大明一個龐然大物發動進攻。

    彼時,雖然災不斷,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算起來也有兩億人口。

    多爾袞入關時,北有李自成大順軍,麾下號稱軍隊百萬,南有南明政權,麾下軍隊也超過百萬。

    哪怕是個三歲孩子,也能看出來,兩個政權無論是人口、資源還是戰爭潛力都完全碾壓。

    但是啊,曆史就是這樣充滿不確定性。

    多爾袞入關之後,勢若破竹,先滅大順,再滅南明。

    旌旗所指,無論是大順農民軍,還是南明軍隊。

    俱是望風而逃!

    短短幾年時間,竟然就完成統一華夏的大業。

    要知道,哪怕是最能做夢的人,都不敢編這樣一個故事!

    冷兵器時代,幾十萬人口的部落吞並一個億人口的大國!

    可以不是能用奇跡能形容的事情,隻能是神跡!更不是用蛇吞象就能形容,因為在大明麵前,八旗連蛇都不算。

    為何會有此種神跡?

    歸根到底,逃不出一條,明末漢人社會缺乏凝聚力!

    缺乏凝聚力,人再多也都是烏合之眾,不過是一盤散沙。

    國與國的競爭,拚的永遠是力量,凝聚的力量。

    凝聚力源於何處?

    在華夏曆史上,不是沒有動蕩分裂時期,但是統一穩定的時間遠遠高於前者。

    分裂不得人心,統一才是大勢所趨!

    東亞大陸的曆史規律與歐洲大陸有本質區別。

    在歐洲,分裂才是主流,統一短暫且不得人心。

    為何兩個大陸有如此巨大的區別?

    這還要歸功於當年的始皇帝,他一統文字,讓不同地域的文化融為一體,構建完整的華夏文明。

    畢竟華夏疆域遼闊,個別地區甚至是十裏不同音,更不要相隔更遠的地方,那口音差別不知道到哪裏去了。但是啊,不管發音如何,書寫的內容是一致的。

    伴隨著曆史的發展,書同文就是同種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

    中華大地並非是普通的民族認同,而是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帶來族群認同,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華夏一份子,所以也就有江山一統的民心所向。

    同樣因為文化認同帶來的向心力,所以華夏文明很難被異族亡滅。

    在華夏曆史上,漢人王朝被異族滅亡,不是因為異族強大,而是異族得到漢人精英的支持,這批漢人精英充當覆滅漢人王朝的主要力量。

    蒙古伐宋,主力就是北方的漢軍,在崖山滅宋的蒙古軍統帥就是漢人張弘範。

    滿清伐明,主力還是投降的明軍。

    在南方主持伐明統帥就是明降臣洪承疇,麾下的清軍主力就是明朝的降軍。

    在昆明勒死明末永曆的就是原關寧軍首領吳三桂。

    要是沒有這些帶路黨,憑借著千萬華夏兒女,怎麽可能會滅國?

    為何一個族群認同很高的華夏文明會盛產漢奸?

    手機站: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