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國家建築材料工業部決定,浮法工業試驗在洛玻進行,全國各地專家雲集,洛玻千餘名職工參戰。

    浮法玻璃的生產在中國是前無古人的新事業,一開始實驗生產就遇到一波又一波難題。

    沒有設計師,專家科技人員等就在鍋爐房裏搞設計,畫出草圖就施工。沒有大型車床設備,洛玻的鉗工們就用爐匠補鍋的辦法,現場加工5米的錫槽。

    當時在生產工藝上遇到的一個重要難題:高溫玻璃水通過錫槽時容易凝結,造成玻璃厚薄不均。有時玻璃水在錫槽裏亂濺,工人們身上到處是傷。

    技術人員經過思考,在錫槽上部設計電加熱設備,玻璃水通過錫槽容易凝結的問題解決。接著,他們自行研製拉邊機,設計速度、角度、壓入深度,並將成型部分工藝形狀作了修改,玻璃越拉越寬、越拉越平,質量越來越高。

    終於,在所有人的努力配合下,成功地建起了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生產出種花家第一塊浮法玻璃。

    後來,先後三次在此線上實施技術改造,生產線熔化量,板寬,總成品率都有顯著提高。

    再後來,為此舉行了“洛陽浮法玻璃工藝”國家級技術鑒定會,是繼萬噸輪、萬噸水壓機之後的第三次國家級技術鑒定會,會議將這種工藝正式命名為中國“洛陽浮法玻璃工藝”,授予創造發明金質獎。

    “洛陽浮法玻璃工藝”也最終成為世界玻璃工業中與英國皮爾金頓浮法、美國匹茲堡浮法並駕齊驅的世界三大浮法工藝之一。

    如此先進的工藝,按照現在大明的技術來,尚且無法完成。

    別的不,就是配套的還原性氣體如氮氣、氫氣等就無法得到。

    如果讓錫液暴露在空氣當中,很快就會被氧化。

    無奈之下,方書安隻有利用現有的工藝進行改良。

    比如澆築法,那就相對簡單了,將玻璃熔液倒進準備好的模範當中,類似於其他東西的澆築。

    澆築法出來的玻璃,平整度不好,並且有氣泡等東西產生,所以透光率和透明度趕不上浮法。

    當然,還有更加容易就能搞過來的吹法製造玻璃。

    比起澆築法,吹法更加古老,難度係數相對更。

    在中世紀的歐洲,便是利用吹製法,先將玻璃吹吹成一個圓柱,再將其割斷,壓平,成為玻璃。

    此工藝的結果就是產品質量差,並且規格。

    現在能看到的中世紀古堡上如此風格的玻璃,就是用人工吹製,因為人工能吹的大有限,所以玻璃產量大大受限製。

    它的透光率和透明度就更差勁了。

    不過吹法也有改進,也就是現在方書安使用的技術之一,利用機械吹製,體積要比人工大很多,也能製造更為大的產品。

    在配套工業設施有限的情況下,相對落後的鑄造法和吹法,卻成為最方便生產的方式。

    手機站: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