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記賬方式,每高一個層次,賬務的數據便是幾何級上升,在沒有現代化記賬方式出現之前,帳房需要的人手和壓力實在是大。

    所以,方書安會將經過學習速成之人,安排在各級帳房掌櫃之類的崗位上進行輪換,一旦他們能挑起大梁,那麽整個與方書安相關產業的賬務問題,就能極好的解決。

    記賬之外,規範新式財務體係以後,就是要開展銀行票號係統的建設了。

    現在,雖然各家商隊推出具有各種特色的運送錢財的方案,但是對於交通不發達的大明來,實在是困難極了,就這還是大量采用白銀作為貨幣的前提下。

    如果還是和前代一樣才用緡錢,隨著日後交易額的興起,每日運錢產生的費用,就是十分可觀的一個數字。

    所以,著手打造金融行業,也是要列入日程的一項工作。

    至於具體的培養方案,自然也是結合共和國掃盲班以及普及化教育的方式進行。

    盡管後世共和國的教育飽受詬病,但是帶來的變化卻是難以估量的。

    眾所周知,共和國采取的流水化教育,沒有某些人眼中西方精英式教育來的香?

    但真相是什麽呢?

    正因為批量流水線化生產各種工程師,所以才能具備全世界最完善的工業化體係,有多重要?

    正是他們支撐了整個共和國的發展,人們一直在人口紅利,什麽樣的人才能算人口紅利?

    是經過基礎教育以外,能掌握現代化社會一種或者多種生產技能,起碼進入流水線是個合格的工人,粘到基層管理崗位是個合格的基層管理。

    除了共和國之外人口最多的是三哥,三哥的人口紅利爆發了麽?

    並沒有,因為他們的人多,但是受教育程度根本不行。

    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與共和國比較工程師的數量?

    沒有,一個都沒有!

    光有人那不叫人口紅利,那叫人口負擔,隻有受過教育,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才能成為人口紅利。

    華夏民族數千年文明,早就養成勤勞的習慣,方書安將這些人培養之後,他們畢竟成為星星之火,為將來的燎原做準備。

    再西方那一套精英教育是啥?

    不就是師傅帶進門,修行靠個人的翻版?

    都西方的教育是啟發為主,填鴨為輔,但是想想在科舉時代,不也是這樣子麽?

    如果沒有路,大部分人都是亂糟糟的走來走去,像是一群沒頭的鴨子一樣,在茫茫世界來回折騰。

    最後,隻有幾個人可能會走到邊界外,成為新世界的發現者?

    大明需要這樣的發現者麽?需要!

    隻不過在眼下,並非是最合適的時機。

    那樣,太慢了,方書安不能等著,所以他需要一大批能執行改革的人群,等到時機成熟,再進行教育改革,針對分突出之人進行個性化教育。

    一開始那樣幹,太過浪費時間。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