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朝,南方特別是廣東鑄造的火炮一直好於北方,尤其是耐久度以及防炸膛的效果。

    究其原因,因為廣東鑄炮一直使用木炭,木炭當中硫磷等雜質含量低,炮體不會太脆,延展性好些。

    煉焦過程會除去煤中的硫磷等易揮發成分,雖然不如高品質木炭好,但是來源廣泛,便於生產,對於提高鋼鐵產量,降低成本,也有著極好的作用。

    “乖乖,咱們怎麽就沒想到石炭能做成炭呐。”

    “是啊,用木炭,管事總價錢高,石炭便宜不少,它做成的炭,自然也能便宜。”

    大明的鑄鐵技術其實並不差,起碼型高爐這種東西,宋代就有。

    方書安隻需要對原本以煤或者木炭為原料的爐子進行適當調整就行,不需要兩眼一抹黑地從頭開始。

    至於有些地方寫到,回到過去就能弄個土法煉鋼煉出灰口鐵甚至高碳鋼,有些不現實。

    即便***時期的土法高爐稱為土法,也是在現代工業的基礎上相對而言。

    至少人們已經有較為先進的鼓風設備,懂得利用焦炭作為還原劑,知道用更好的耐火磚以及保溫材料,會區分低硫磷礦石原料等等。

    一切是建立在19世紀鋼鐵大發展以後成型的理論基礎上才得以成功。

    此時的鑄鐵作坊的型高爐,甚至比那時期的土法高爐並不差,隻是沒有焦炭,沒有高效的鼓風設備,不懂區分高磷高硫的鐵礦煤炭,爐溫上不去,磷硫含量極高。

    想要得到合格的灰口鑄鐵或者高碳鋼,需要積累大量的實驗數據,例如鐵礦石與焦炭比例,助熔劑比如石灰石、白雲石的添加比例,是否需要添加沙子等物質造成酸性爐渣體係,不是一蹴而就。

    需要展開大量的單因素變量乃至正交實驗獲得相關數據。

    當然,也不求能生產出各種高強度鋼或者特種鋼,隻需要滿足強度和成本的妥協,能夠代替青銅鑄炮、盔甲更輕便,火槍相對耐用即可。

    想要造出高膛壓的電渣重熔炮鋼也不現實,電力還沒有發明應用……

    因為有匠人們的手藝打底,所以鑄造爐子的事情做起來相對方便。

    將用作木炭的高爐增加進風量,便開始他們首次試驗。

    方書安和孫傳庭、盧象升立在一旁的台子上,看著李盡忠在帶著眾人幹活。

    擲彈兵隨著大軍開赴北方,李盡忠因為其他安排,便留了下來,一邊協助訓練新擲彈兵,一邊幫方書安幹些指揮上的事情。

    隨著火焰從暗紅變成鮮紅,再漸漸變成黃色,鐵礦也成為半流動態。

    “成了,成了!”

    負責現場操作的老匠人滿懷欣喜,以往他們需要半加熱時間,才能看看將鐵水融化,現在不過一半時間,便能流動。

    “方公子,您太神奇了,就是將石炭換做焦炭,就能這般神奇,老丈大開眼界!”

    孫傳庭和盧象升也十分高興,方書安太硬氣了,什麽東西都能琢磨出改進的法子。

    隻不過,主人公仍在搖頭,“還差點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