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為本,工商業、輕工業為主。這便是楊晨東選擇的發展經濟之道。

    地大物博自然是中原大地的一種特色,可不要忘記跟在後麵還有一句話,人口眾多。想要養活這麽多的百姓,僅僅從土地中抽稅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反倒還會加重百姓的負擔。所以,從一開始,楊晨東也僅僅隻是像征性的收零地稅而已,反倒是把著重點放在了商業發展上麵。

    商人玩的就是貿易,玩的就是低進高賣,相對來算是一個腦力勞動者。這樣的人不旦出力少,反而賺錢會更多,相比於麵朝黃土背朝的農民而言,雙方的付出與收獲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

    這樣的比例,短時間內或許還看不出什麽問題來,但是時間一長,矛盾必然開始加深,一旦窮富差距拉大的話,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層出不窮。事實也證明,每一個王朝的建立之初,社會秩序都是很好的,但是隨著不斷的發展,不公的事情越來越多,最後社會也是亂來越亂套,直到有一壓製不住的時候,被一個新的王朝所取代。

    為了避免收入不均,差距過大,楊晨東采取的是對商業抽重稅,對農民隻稅很少的土地稅。雖然這樣做,也並不能完全的避免差距存在,但至少控製在一個相對可以接受的尺度裏,隻有這樣兩條腿走路,方才能夠讓社會正常發展,不斷進步。

    自然,抽重稅的同時,楊晨東也給予了商業一定的尊重。就像是在社會地位方麵,不斷的給予抬高。這便與大明的國策背道而馳了。在大明,商饒地位之低甚至連普通的百姓都有不如的,在別人眼中,他們是不勞而獲之人,他們是市儈之人,滿嘴的金錢言論,被人所不恥。但在楊係控製的地盤之中,商人確是頗受尊重,因為他們向社會上交了重稅,便等於是一種做了一種極大的貢獻。\0

    地位提升了,使得更多的商人願意來到楊係地盤中,在這裏發展。而事實上,他們賺的也並不少,誰讓赤嵌城生產出來的貨物都是那樣的新奇,質量又好,數目還少,可謂是供不應求呢?

    可以,在當時的環境中,隻要你有門路可以拿到赤嵌城出產之貨,那便是不愁賣的。所不同的隻是貨物的價格可以高到什麽樣的程度而已。

    如果一定要用八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沒有最高,隻有更高。

    商業如茨賺錢,已經成為了楊係發展的重要基石,即是如此,楊晨東豈能輕易的放過這樣的好事。始城建設之初的時候,他就規劃出了商業一條街,等著由赤嵌城於海路上運來的水泥鋼筋等物一到,便開始建設,然後大批的貨物開始充斥在這道街中,使得這裏很快的就變得繁華和熱鬧了起來。

    張全和許得義看到的正是這樣的一幕。他們驚訝的發現,盡管外麵是大雪連,冰寒地凍了。可在商業街中,確是一片繁忙的景

    像,人擠人,人挨著人,遠遠看去,竟有如京師城中心一般的繁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