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錢”實質上隻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票。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銀票”則是真正銀票的開始。但因為種種原因,係統並不完善,最終還是沒有大規模的開展下來。

    到了元代和明代,雖然進一步完善了銀票製度,可依然很難得到民間的安全認可。直到清朝末年,清王朝經濟困難,國庫空虛,為籌措軍需費用,不得不一改長達二百年不印發銀票的初衷,於鹹豐三年(185年)印製了清王朝建立以來的首種銀票戶部官票。此次發行的戶部官票,以銀兩為單位,分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五種。票麵正中上方用滿、漢兩種文字額書,戶部官票;四字。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銀票才真正成為了可流通的紙“貨幣”之一。

    雖然明朝也有官製的銀票,但大是多官府對官府的內部交易方式,平常的百姓,甚至是商人都是及少參與的。製度的不完善,讓這些銀票隨時都可能會變成廢紙一張,誰又敢真拿銀子去兌換呢?

    莫是旁人了,即便是就是楊晨東自己,也是並不相信明朝政府的。這個由權宦組成的政府,更迭速度之快,有時候會讓人生出眼花燎亂之感,誰又敢真將全部身家拿出來換成銀票呢?或許你前腳剛兌換完,後麵就有錦衣衛和東廠的番子來抄家也是正常的。

    就像是楊晨東這五百萬兩銀子,一直就沒有暴露出來。他相信,若是自己真的去相信大明,或許王振早就對他動手了,而不會等到發展至現在的規模。

    正是因為銀票製度並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可,楊晨東才想在裏麵搞一搞名堂。後世見過國有銀行的厲害,他當然能看出這其中巨大的利益了。至於風險,嗬嗬,有著正日益壯大的楊係新軍做後盾,他還真不怕別人來打他的主意。或許他還在想著別人有這樣的想法,如此他去對付誰的時候便算是師出有名了吧。

    楊晨東還在想著以後的宏圖大展之時,京師中早已經鬧翻了。

    隨著眾大臣們一個個由朝堂回到了家中,前方打了敗仗的消息也是不徑而走,一時間是什麽的都有,人心惶惶之下,當下午的時候,就有少部分的百姓出了京師城,向南方而去。

    這些人數雖然不多,但以商戶居多,他們都是得到了明軍大敗,瓦剌就要兵臨京師的消息後,害怕而走的。這些人走的時候,多半還帶走了家中的不少現銀。

    要麽商人重利,愛國之情遠不如利益遠大來的更加親切可靠呢?

    一部分商人的出走,使得原本氣氛就有些緊張的京師變得更加混亂了起來,便是一些平頭百姓也開始作起了收拾行裝的打算。接連兩次戰敗,大明的精銳損失殆盡之下,讓他們實在沒有什麽信心可以戰勝瓦剌。倘然是不離開的話,怕就會凶多吉少了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