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這個政策還有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內核,製定這一政策的政治家,對於草原部族的性格特點掌握之透徹,實在令人發指。

    要知道,草原部族之間自古以來就不太團結,各部落之間的掠奪和仇殺司空見慣,大部落正是用這種優勝劣汰的方式壯大自己,最終便會出現,成吉思汗這樣的英雄人物和蒙古帝國這種龐然大物。

    但你不能說,這是草原部族中人的性格上有什麽缺陷,而是草原的自然環境造成了這種情況。

    隨時隨地的遊牧生活,讓草原民族難以固化,各部落之間相距甚遠,談不到有什麽親情和睦。

    而且,遊牧的生活,抵禦災難的能力極為有限,一旦發生災害,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所有人都會拿起武器,去掠奪別的部落和國家。

    既然這樣,那就一種劃分牧場的方式來固化民眾,讓牢牢依附某一特定區域,這樣彪悍的草原部族便和農耕文明的漢人沒什麽區別了,失去了馳騁的草原,在烈性的駿馬也得低頭。

    而除此之外,通婚、分化拉攏蒙古王公等等,就隻是普通的政治手段,不過也正是在這些手段疊加作用下,清王朝成功的化解了北方的邊患。

    為此,楊伊在闡述了自己的想法,由翰林眾學士探討,一個簡陋的八旗製度出台,草原部族隻能有八旗,各旗各有其地,不得擅自跨越。

    由大漢朝做為裁判,厘定八旗所屬草原,限製活動範圍,也保證不會因為廝殺誕生一個霸主。

    定下製度,草原上就將有八個部族了,這八個部族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將來的十年內,會一一築城,分割這八個部族。

    其外就是文字、曆史了;允許保留自己的文字,但是必須使用漢言。

    種種手段,隻是為了不讓草原上誕生霸主,草原上的族群,本來就沒有民族之分的,今天可以說是匈奴人,但是被烏桓人打敗了,那就是烏桓人,被鮮卑人打敗了,那就是鮮卑人。

    隻有一個部族太過強勢,至少延續百年霸業之後,方才可能成就一族,可若不能在整個華夏成為霸主,那這一族,也隻是煙花一般綻放消失。

    畢竟,在第一次決定霸主的戰役中,是漢民族勝利了,兩漢數百年,終究讓匈奴人滅亡了,而漢之後,有魏,有晉,還有隋唐,匈奴卻已然消逝。

    這才是族運之爭,才是天命在漢不在夷。

    劉豹既然已死,劉淵俯首,那麽這八旗製度就可以從南匈奴中開始推行了,厘定南匈奴的地盤,劃分草原八旗,收服秦漢故地,這才是季漢王朝該做的事。

    至於遠在千裏之外的荊州,正在發生的戰事,和這一舉決定千年族運的大事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不過,在這個時代來說,卻是兩者並重,季漢王朝隻有再次一統天下,方才能真正的決定族運,方才有這個資格。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