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司馬氏在統合曹魏內部的時候,還有著名的淮南一叛。

    淮南一叛有既有忠於曹魏的因素,也有權臣爭權的內質,我個人覺得王淩更想當權臣。

    王淩是王允的侄子,雖然以主弱受製於強臣為理由,但他的行為不太像匡正。

    王淩之所以敢與司馬懿對抗,所依仗的就是曹魏四征三方與自己關係匪淺。

    王淩自己為假節鉞、太尉、征東將軍,外甥令狐愚為兗州刺史,專東南之重;征南為族弟王昶,都督荊州豫州軍事,征西為郭淮,是王淩妹夫。

    不過王淩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本事也是平常,被司馬懿親征迅速平定。

    淮南一叛的影響擴散不大,一是因為司馬懿之前殺的人太多了,二是王昶、郭淮都是司馬懿提拔過的親信,所以僅太原王氏祁縣王淩支夷三族,太原王氏晉陽支、太原郭氏、太原令狐氏都安然無恙。

    之後司馬懿當政期間,再無人敢反叛,不過如此所為,雖然逾越,也不過霍光。

    之後司馬懿死後,就是淮南二叛再起了。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續執政,自然引起了魏帝曹芳的不滿。

    因為司馬懿自身是四朝元老、又受兩代皇帝托孤,本身功勳卓著,所以由他輔政從皇帝到朝野並無異議,至於司馬師就名位差很多了,憑什麽可以掌控軍政大權?

    就是當年大漢的霍光,也未曾如此,而如此行事的也就曹操一人了。

    魏嘉平四年春正月,(司馬師)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命百官舉賢才,明少長,恤窮獨,理廢滯;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鄧艾、石苞典州郡,盧毓、李豐掌選舉,傅嘏、虞鬆參計謀,鍾會、夏侯玄、王肅、陳本、孟康、趙酆、張緝預朝議,四海傾注,朝野肅然。

    這些名字,全部與司馬氏關係親密,不是司馬懿提拔的親信,就是曾經在司馬懿麾下效力,或者是司馬師兄弟的通家之好。

    這裏麵大部分日後依然是司馬氏的心腹重臣,但是也有小部分因為心向曹魏被司馬家夷三族。

    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準備發動政變,做掉司馬師。

    計劃泄露,李豐被司馬師親手錘死,夏侯玄被斬,張緝被賜死獄中。

    李豐是衛尉李義之子,魏明帝曹叡親信,很可能和毌丘儉是早年密友,子娶公主聯姻魏室;夏侯玄,曹魏宗室,征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曹爽表弟;張緝,涼州刺史張既之子,女為曹芳皇後。

    這次在曹魏中心的未遂政變,有很深的曹魏皇室背景,連皇帝曹芳都因此被廢。

    受牽連者蘇鑠、樂敦、劉賢,都是小角色,不過待遇相同,全部夷三族。

    司馬師廢曹芳後,都督揚州的鎮南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司馬師親征淮南。

    毌丘儉是魏明帝曹叡親舊,鐵杆曹魏粉絲。

    文欽,曹操同鄉部將文稷之子,曹爽親信,忠誠度不如毌丘儉,但起碼也是曹魏支持者。

    事敗後,毌丘儉夷三族,文欽逃亡入吳。

    除了二人外,受到牽連的還有劉陶。

    劉陶,曹魏大鴻臚劉曄之子,曹爽親信,最重要的是漢宗室,同為曹爽親信的毌丘儉起兵後,司馬師問計於劉陶,劉陶不肯多說,激怒了司馬師,出劉陶為平原太守,路上被司馬師派人砍了。

    不過司馬師平定這次之後,就又起淮南三叛。

    諸葛誕並不算是真正的曹魏忠臣,隻不過被司馬昭逼反了,他的好友鄧颺、夏侯玄已經提前一步夷三族了,之前都督淮南的王淩、毌丘儉也已經夷三族了,於是諸葛誕再接再厲,據要地,擁強兵,外聯孫吳,準備割據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