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伊實際上並不怎麽懂得打仗,也不知道該如何布防,在《江湖》中,用的最多的無非就是以多打少,以強欺弱,臨之以堂堂正正之陣。

    而優秀的將帥,都懂得,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不過如今,楊伊倒是不用擔心戰事,因為這是守城戰,還不是絕對劣勢的那種守城。

    這是一國之都,城中儲藏隻是官倉就足以供養半年,而楊伊現在不但把守住了官倉,還在不斷的收繳私倉庫存。

    現在約莫可以估算出來的糧草已經是足夠城內吃用一年了,而楊伊有信心守衛京城,並不隻是單單糧草充足一個方麵。

    自永樂朝遷都之後,京城身為中心的高調地位,相當於是以一國供養一城,強大的城市排水係統就是京城一個低調的亮點,這時候建設的排水溝渠,留到數百年後依然性能依然十分完好,甚至可以完全承擔20世紀中葉的城市排水任務,正是這質量靠譜的工程體係,撐起一個繁榮的大都市。

    這些建設城市的工程人員,放在整修城牆上,也絕對算得上是大材小用的,不過,這時候,也考慮不了那麽多了,畢竟也不可能開展什麽新的工程。

    工程技術人員上沒有問題,防禦的青壯也不是問題,作為昔日元大都的京城,當初永樂朝時期隻有一萬四千多戶人口,但是發展到一百多年後的弘治年間,京城已經是“生齒日繁,物貨盆滿”,甚至連傳統的城區都已容納不下人口,隻能陸續向外擴充,即所謂的“外城”。

    從此以後,“外城”一直是京城外來商民的聚居區,大量的商業店麵也雨後春筍,嘉靖年間調查時,京城的常住人口就已有了百萬以上,而到了天啟年間更突破至一百二十萬。

    而且就這數字,其實也十分“縮水”,因為這隻來自京城的常住人口,大學士於慎行曾估算,當時京城“四方之民十得六七”。

    這也就是說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外來人口,《宛署雜記》中曾記錄,單是宛平縣一家養濟院,每年收容鰥寡孤獨人口就有上千人;而《順天府誌》更有統計:萬曆年間的京城人口,每年要消費豬五十萬頭,羊三十萬隻,如此規模,在這個時代絕對是巨型城市無疑的,城中龐大的人口數量,就是青壯的來源,憑著這般規模的人口,隻要統治得當,別說是一個月,隻要物資不斷,在這個時代,是能一直堅守下去的。

    還有給予楊伊信心的一點,就是生產能力了,作為大明朝的中心,自從遷都至京城之後,工業生產上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比如冶煉業,遵化的鐵廠堪稱這個時代中冶鐵的巨無霸,其巨型鐵爐一次就可冶煉兩千斤。

    而且官營民營冶煉業都紅紅火火,僅門頭溝一地的民間煤窯,萬曆年間就有一百多處,嘉靖年間實行“以銀代逸”後,原先遭到嚴格監管的工匠們更徹底自由,大批手工業鋪麵火熱湧現,簡直到了“百工雜作”的地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