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中國正處在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向現代化強國進軍的偉大曆史進程中,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我國的科學技術十幾年來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某些學科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就整體水平而言,我國的科學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要縮小這一差距,使我國科學技術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當然要向發達國家學習,但僅僅學習、模仿是不行的。已故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曾說:

    “如果沒有獨創精神,不去探索更新的道路,隻是跟著別人的腳印走路,也總會落後別人一步;要想趕過別人,非有獨創精神不可。”僅僅學習、模仿別人,隻能是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要發展、要超越,就必須創新,依靠高等教育培養出一大批富於創造精神的卓越人才。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的現代化。

    創新是現代人自立自強、成就事業、造福社會的重要因素,毫無疑問,它也就成為21世紀人們奮鬥、進取的重要內容。我們身處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要參與競爭,並贏得競爭,就要追求“最好”、“一流”,就要追求卓越。隻有卓越,隻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始終處於主動的態勢和領先的地位。麵對快速變化的時代和蓬勃發展的形勢,因循者和平庸者必然落伍,隻有奮進者和卓越者才能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當然,追求卓越不僅僅是絕對意義上的,它的實質在於每一個人的精神氣度和奮鬥意誌。特別是在快速變化和發展的現代社會,一方麵舊事物不斷遭到淘汰,另一方麵,新的機會、新的事物也在不斷地獲得生長和發育,即使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可能會落伍和淘汰,但他還有機會在其他領域獲得領先發展的機會。就這一意義而言,隻要不懈奮鬥,每一個人都會有追求卓越的機會。

    (二)珍惜自然資源,樹立環境道德觀念,是現代社會弘揚艱苦奮鬥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全球和區域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威脅的今天,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珍惜自然資源的緊迫性,樹立環境道德觀念,從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去把握自己的行為,自覺珍惜自然資源,科學地有計劃地利用自然資源。在發展經濟時,既要保持生態係統的供應能力與人類需求之間的平衡,又要保證生物資源的不斷恢複和繁殖,保持生物資源的一定數量和適宜的群體結構,保持生物間的相連關係。工業文明的發展,為人類提供了日益增多的福利,現代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已離不開這個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但是同時,它也無可比擬地加劇了對自然的作用。人們最大限度地使用自然資源,竭盡全力發明、製造和使用更先進更強有力的工具,向自然進攻和索取,結果導致了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從而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威脅。人類目前對地球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已經大大超出了地球能夠承載人類的能力。2002年7月9日公布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我們生活的星球》一文指出,在過去的30年裏,地球上已經有1/3的資源被徹底毀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