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民道德建設中,要把“誠實守信”融入到職業道德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麵,使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能在各自的職業中,培養誠實守信的觀念,忠誠於自己從事的職業,信守自己的承諾。“職業道德”總的要求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而“誠實守信”是其中的“立足點”。

    (一)“誠實守信”是職業活動中人們相互聯係的道義憑借“誠信”首先是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關係的基礎性道德規範。孔子講“民無信不立”,是指國家的統治者應取信於民,否則就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孔子講的是國家與民眾的關係。把孔子的話引申開來,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也可以說是“無信不立”。國“無信不立”,統治者“無信不立”,領導者“無信不立”,家庭“無信不立”,個人當然也是“無信不立”。今天我們在公民道德建設中,要大力倡導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職業活動中人們相互聯係的道義憑借。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廣泛,越來越頻繁,人們以原本不相識、不相親的人,所以能夠彼此合作,靠的就是誠實守信。誠者,開心見誠,無所隱伏也;信者,誠實不欺,信而有征也。誠實守信,關鍵在於信。

    自古以來,信被視為一切德行的基礎,是最基本的道德。中國傳統道德講“仁義禮智信”,人不講信用,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在“江南藥王”胡慶餘堂的總經理室高懸的“戒欺匾”。

    說:“凡百貿易者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

    這是創辦人、著名的清朝商人胡雪岩於光緒四年立下的經商“座右銘”。重義守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應該將它進一步發揚光大。信用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道德前提。沒有信用,交換就不能進行。在我國民間流傳的格言中,有許多都是講商業道德特別是信譽的重要性的。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誠交天下客,譽從信中來;誠信賺得字號久,謙和贏來顧客長;買賣不成仁義在,等等。做買賣是要賺錢的,但是也要賺得光明磊落,不能賺黑心錢。

    在現代社會中,信用涉及廣泛的領域。不僅是商品交換,在勞動關係、合同關係、協助關係、知識產權、商業機密的保護等等方麵,都需要建立在講信用、重信譽的道德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光有法律和契約也不行。作為個人,信譽是“立人之道”;作為一個政黨,要“取信於民”,為人民服務;對於企業來說,信譽為“興業之本”。做老實人,即言必行,行必果。說老實說,即言語符合事實。辦老實事,即實事求是,不虛偽欺詐。隻要全社會方方麵麵、各行各業都講信譽、重承諾,誠實守信的風氣才能樹立起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