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規範,也是革命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

    “誠信”基本內涵,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麵。

    “誠”,主要是講誠實、誠懇;“信”,主要是講信用、信任。

    “誠信”的含義,主要是講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於人,對他人給予信任。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職業活動中人們相互聯係的道義憑借。

    在中國古代,“誠”與“信”單用較多、較早,連用較少、較晚。早期思想家對“誠”的基本解釋是:真誠、誠實、誠摯、誠篤等。他們普遍認為,“誠”是一個人成就道德人格、造就善良人倫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東西。古代思想家們對“信”的基本解釋是:守信義、講信用以及由此而建立起來的信譽、信賴、信心和信任,其涵義與“誠”大致相通。《周易》有“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孔子講“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創始人管仲曾將“誠”與“信”。

    連用,他明確指出:“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認為誠信是集結人心、使天下人團結一致的保證。戰國末期,荀子也曾將“誠”與“信”連用,“誠信生神,誇誕生惑。”誠實守信可以產生神奇的社會效果,相反虛誇荒誕則產生社會惑亂。由於“誠”、“信”意義相近,常常被互換互用,到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仍然是以誠釋信,以信釋誠。

    現代漢語中,人們已經廣泛使用“誠信”概念,現代人對“誠信”的使用大多不在基於“誠”超越層麵的本體論意義,而是從規範層麵取其“誠實守信”的基本意義。但是,如果我們細察起來,“誠”與“信”的規範意義仍然是存在細微差別並各有側重的:“誠”更多的是指“內誠於心”,“信”。

    則偏重於“外信於人”;“誠”更多地是對道德個體的單向要求,“信”則更多地是針對社會群體提出的雙向或多向要求;“誠”更多的是指道德主體的內在德性,“信”則更多地是指“內誠”的外化,體現為社會化的道德踐行。當然,這種區分並不具有絕對的意義,二者是相互貫通、互為表裏的,“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