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古人講:“一言九鼎”。

    “一諾千金”。言而無信,既害別人,最終也害自己,更會使同誌間的團結、信任受到無情傷害。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講信用、守諾言的要求越來越高。同誌之間答應的事就要盡力去辦,一絲不苟,認真辦好;即使一時沒有做到,也應如實講明原因,求得諒解;對自己講過的話,做過的事,必須認賬,不得抵賴;對某些不該承諾或無力承諾的事,絕不隨便許諾,開“空頭支票”。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集體的力量卻是巨大的。毛澤東指出:

    “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這三個“互相”言簡意賅,是我們建立團結、融洽、和睦的同誌關係的重要內容。

    第一,互相關心。互相關心,就是同誌之間要親如兄弟,相互牽掛,知冷知熱,關愛有加。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長達40年的親密合作中,每當馬克思貧病交加,恩格斯總是關懷備至,無私地給予幫助。朱德有一條紅色毛毯,是一位烈士生前送給他的,他非常珍愛,反“圍剿”和長征中都一直帶在身邊。1936年冬西安事變爆發後,他看到周恩來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經常頂風冒雪,來往於延安和西安之間,便把這條毛毯送給了周恩來,抗戰爆發後,朱德要奔赴華北抗日前線,周恩來又把這條毛毯回贈給朱德。在這條普通的毛毯上,凝結著老一輩革命家深厚的戰友情、同誌愛。同誌之間要相互關心,真正做到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時刻把同誌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隻有這樣,才能與同誌們心心相印,親如兄弟。如果逢事先替自己打算,隻想占便宜,或者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隻能是“朋而不心,麵朋也;友而不心,麵友也”,根本不可能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

    第二,互相愛護。互相愛護,就是要像雷鋒所說的那樣,對待同誌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具有濃厚的友愛心。紅軍長征過雪山時,周恩來看到有位衣衫襤褸、骨瘦伶仃的同誌死在路旁,許多同誌圍在那裏哭,就氣憤地說:“這是怎麽搞的,把你們的軍需處長叫來”。一位同誌告訴周恩來:“他就是我們的軍需處長”。就這一句話,周恩來一切都明白了。他恭敬地向這位軍需處長敬了個禮,默默地向前方走去。過草地時,有個連隊的九名炊事員把戰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寧願自己餓肚子,也要讓戰友們吃上東西。有的剛把薑湯端到戰士手裏,自己就一頭栽倒在地,停止了呼吸;有的半夜裏起來為同誌們燒水,剛把水燒開就倒在了鍋灶前;有的給昏迷的戰士喂生薑辣椒湯,戰友剛救過來,自己卻犧牲了。部隊到達陝北時,這九名炊事員全犧牲了,而連隊的其他戰友除了戰鬥減員外,沒有因饑餓而犧牲一人。革命前輩舍己為人,無私忘我的高貴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第三,互相幫助。同誌之間互幫互助,就是用自己的最大努力為同誌排憂解難,把方便讓給同誌,把困難留給自己。在這方麵,馬克思和恩格斯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倆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親密合作長達40年。馬克思在給《紐約每日論壇報》寫通訊時,英文還不精通,恩格斯便替他翻譯;恩格斯寫《反杜林論》時,又由馬克思代為撰寫了經濟部分。

    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由於經濟上的貧困,幾乎無法繼續自己的研究。為了在經濟上長期支援馬克思,恩格斯不得不把很多時間和精力花在他所討厭的經商活動上。所以列寧說,他倆的友誼“超過了古人關於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有人說,成功的人際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互助關係。真正良好的人際交往,實際上既非單純的索取,也非單純的奉獻,而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更是如此。所以,交往必須互助,互助才能持久。這是人際交往的三原則:真誠、平等、互助。戰友間的互幫互助不僅應體現在生活上、工作上,更應體現在思想上。要經常在一起談心,交流思想,互相幫助、互相勉勵,共同成長進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