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共產黨人明確提出的道德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倫理觀念,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一定的曆史淵源,在許多具有“人本”理念的仁人誌士的身上也閃爍著不同的思想光輝。

    (一)“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曆史淵源“為人民服務”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著重表現為“公”“忠”,當然,古代的“公”“忠”觀念與我們今天強調的“為人民服務”思想有本質的不同,但是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係。

    “公忠”這一道德規範在古代道德規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社會道德的最高原則,是對個人道德品質的最根本的要求,“公忠”不僅被人們看作是個人的“修身之要”,而且貫徹於一切道德規範之中。

    什麽是“公忠”?或者說“公忠”這一道德規範,都包含著什麽基本要求呢?在古代,“忠”往往代表著一種對人處事的態度,古人的解釋是“盡己之為忠”。一個人不論做什麽事情,一定要認認真真,盡到自己最大的能力,這就是“忠”。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經說過幾句很有名的話,周恩來同誌生前也曾引用並肯定過這幾句話的積極意義,其中就提到對“忠”的解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就是說一個人應該經常反省,為他人做事,是不是盡了“忠”心,即盡了最大的力量。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在對人處事上,不論做什麽,都要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這就叫忠。到現在,我們仍然常常說要“忠於事業”、“忠於同誌”、“忠於朋友”、“忠於職業”以至“忠於集體”、“忠於國家”和“忠於民族”等等。由此可見,“忠”是人們在社會相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古代,忠一直是同公和正聯係在一起的。所以古人提出“忠,德之正也”(《左傳·文公元年》),認為“忠”是所有道德規範中最重要的一種道德規範。隋唐以後出現的《忠經》,對“忠”的意義作了更詳細的說明,其中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為國之本,何莫由忠?”

    在中國古代,“公”又是同“私”相對立的一個概念。一般來說,“公”是指氏族、民族、國家的利益。在長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國家總是為剝削階級所掌握,甚至是屬於一姓一家的天下,因而,古代人所說的“忠”中,有著封建性的一麵,這是我們應當用馬克思主義加以分析批判的。但是,就總體來說,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每當國家麵臨著內憂外患時,受害最大的又必然是處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勇於獻身、勇於抵禦外侮,以至於為國家存亡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為“公”的精神,仍然是值得肯定的。曆史上無數的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英雄,如蘇武、嶽飛、文天祥、戚繼光等為國為民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們應當大力發揚的。

    “公”是同“私”相對應而言的,古人是怎麽理解“私”的呢?在中國傳統道德中,“私”一般指私人的利益或個人的私利,有時甚至明確指“自私自利”和“損公肥私”的思想和行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韓非曾從中國文字的起源上來說明“公”和“私”所具有的對立的、相反的意義。他說:“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之謂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已知之矣。”韓非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公”和“私”就是對立的,最先造字的蒼頡就是按照這個意思而造的“公”和“私”兩個字。最早的私字,沒有現在的“禾”字旁,隻有另一半,而這一半就是以自己為起點,劃一個圓圈;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八”字,在古代有相背、相反的意思。

    所以古代在“人”字之上,加一個具有相反意義的“八”,就成了我們現在的“公”字了。從韓非的解釋來看,至少在很早以前,把“公”和“私”看作是正相反對的兩種思想和行為,已經是人們的共識了。漢朝班固所整理撰寫的《白虎通》是當時的一本標準辭典,其中說“公者通也,公正無私之意也”,也是把“公”和“私”對立起來解釋的。

    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中,很早就把“公”和“忠”聯係起來,要求一個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為國家、為民族而獻身,要求在“公”和“私”的關係上,要克製、放棄個人的私利,去謀取公家的利益,要“克己奉公”。這種強調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的“公忠”道德要求,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整體主義精神的核心,它對國家的興衰存亡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曆史上來看,早在反映中國西周時期的政治思想的《尚書·周官》中,就有“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提法,就是說,一個執政者,隻有用公心消滅私欲,人民才會信任和歸向。在《詩經》中,就有“夙夜在公”的思想。《左傳》中又進一步提出“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把“公”和“忠”聯係起來,可以說是“公忠”這一道德規範的最初來源。《左傳·昭公元年》中又說“臨患不忘國,忠也”,把個人對國家的責任,特別是當國家遭遇危險和患難之時,一個人應當挺身而出,為國獻身,當作是最大的“忠”。漢朝的著名政治家賈誼把忠於國家和正義聯係起來,他說:“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在這段話裏,賈誼強調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根據“公忠”的道德規範,應當“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即一個人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據原則,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不做,不能因為對個人有利就去幹,對個人不利就不幹,這是應當弘揚的。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在“公忠”的思想中,有著做臣子的人應當一心一意為君主著想的內容,這就是應當批判和揚棄的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