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誌指出:“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是對我們提出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如何加強思想作風修養,如何加強道德修養,堅持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幹部。

    堅持“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對於共產黨員來說,本身就是黨性的鮮明體現。是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同認真學習、遵守、貫徹、維護黨章,同自覺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作為黨性修養的必修課,作為道德修養的必修課,自覺把“官職”視為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把“權力”當作為人民服務的工具,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行動準則。特別是把對人民群眾真摯、深厚的感情,融化到所從事的工作中去,時刻把他們的冷暖掛在心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向人民負責,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我要為眾人,營私以為羞”,陳毅同誌的佳句正氣浩然,激濁揚清。我們共產黨員、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隻要知榮明恥,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能影響和帶動廣大群眾,尤其是影響和帶動廣大青少年,奉獻社會,熱愛人民,關愛他人,抵製和消除損人利己的不良現象,營造出一個“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的和諧社會。

    為人民服務就是“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無私奉獻”,這一道德規範主要是規範公民與社會的道德關係,並引出公民對待他人的道德責任。這是在處理個人與社會、與國家、與他人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品質。其內涵是大公無私、克己奉公、超越自我、服從整體、先人後己。“有一分光發一分熱”;“人人都獻出一點愛,讓世界變成美好的春天”,這些美好的詩歌、語言,都是人們對奉獻精神的讚頌。今天我們講奉獻,主要是講一種精神,強調在公與私、義與利、奉獻與索取之間,把前者放在首位。

    “奉”,《辭海》解釋為“捧”、“進獻”。《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曆王。”《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給,獻給(多指對上級或長輩)”;“獻”,《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把實物或意見等恭敬莊嚴地送給集體或尊敬的人”;《辭海》解釋為“本謂獻祭。”《說文·犬部》:“獻,宗廟犬名羹獻。”段玉裁:“獻,本祭祀奉犬牲之稱。”

    奉獻,進物以表敬意。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奉獻”,似應指“為人民做出貢獻”。但這種貢獻的目的是什麽?要不要報酬?在這個詞裏麵很難體現出來。

    無,指沒有,不存在。《左傳·宣公二年》“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私,指個人的,自己的。無私,指不為了自己的,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由此,“無私奉獻”,我們可以理解為“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地為人民做出貢獻。”這個詞在這裏對行為的動機表達得很明確,即是沒有私心雜念,不計較報酬地為人民做貢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