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皇太子

第1771章

第1771章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即便是皇帝也一樣,皇帝也不能隨便就把什麽東西弄到手,也得花錢養兵花錢養官。 養抱了軍隊養活了官員,他們才能為你效力。可是之前崇禎皇帝沒錢,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的。甚至於,讓遼東將士們和滿清決戰的時候,都在為軍餉發愁。 現在好了,國庫裏存著三千多萬兩白花花的銀子。那可都是現銀,這麽多的銀子,並非都是來自於民間百姓的賦稅。 一部分是查抄官員撈的,一部分是查抄那些私人銀礦場所得。還有,就是細水長流的商業稅。 尤其是商稅,崇禎皇帝做夢都沒有想到,會有這麽多的錢。 封建時代的統治者,都是重農抑商。這是農耕文化的弊端,是無法避免的事。再加上儒家思想的作祟,無商不奸的理論使得曆代統治者對於商人並沒有太多的好感。 尤其是那些有錢的大商人,能夠富可敵國的時候,加倍會引起帝王的厭惡。 不止是帝王,笑你無恨你有的那些臣子們加倍的厭惡。他們無法容忍,一個下九流的商人,地位和身份能夠在他們之上。於是,曆朝曆代都在打壓商人。 他們覺得既然百姓們都是以農為本,那就應該安分守己,好好的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隻有百姓們安分守己了,才能利於自己的統製。 “重農抑商”政策在中國古代不同曆史時期具體表現必然為經濟形態所決定,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製工商業的發展。重農抑商”、“農本商末”政策深深製約和影響中國曆史。 在新型作物引進之前,糧食產量極低。遇到個天災人禍啥的,百姓們就容易沒飯吃。而重農為立國之本,沒飯吃就要有動亂。無論什麽時候,農業都是立國的根本。 最通俗的一句話就是“民以食為天”,無論到了多會兒,民生方麵“吃”是第一位的。一個國家糧食是否充裕,是關係到社會是否穩定的大事,因為在大部分人餓肚子的情況下,社會就會發生動亂,不過在有道聖人治理下不會出現人民的暴亂,人民會選擇一起渡過難關。 “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準平”,意思就是糧食多了朝廷就持續買進,把糧價搞上去;民間糧食少了就拋售,直至把價格壓下來,保持價格的穩定,其目標就是為了更多人的民生問題,使得“大賈蓄家不得豪奪吾民矣”,這保護的是百姓的利益。 抑商,打擊奸商行為,更是對天下百姓的保護。所以說,曆朝曆代對於商人都是采取打壓的態度。 宋朝除外,宋朝對於商業一直秉持著寬容的態度。所以在宋朝,商業是空前的發達。而大宋,其經濟體量也是整個封建王朝最大的。甚至於有人粗略統計,當時整個大宋的GDP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60%,是當今漂亮國占比的3倍。 具體統計數字真實性有待商榷,可是大宋經濟發達離不開商業支撐這是真的。 如今朝廷詔令一道接著一道,商稅的征收雖然得到了一些大地主和商賈的抵製。可是對於普通百姓卻是有益的,因為普通百姓們的賦稅減少了。 崇禎皇帝有錢了,花錢也就大手大腳起來。首先遼東的軍餉要充足保證,這關係到朝廷的安危,乃是重中之重。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