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皇太子

第1575章

第1575章 因怕宰相專製,對皇權造成威脅。朱慈烺時期就開始改革,到了建文四年。內閣製度,成了皇帝谘政的專門機構。 大明的奇葩皇帝不少,很多墮與政務的皇帝,就想做甩手掌櫃。可是,有為了避免臣子專權,內閣製度就開始顯現,內閣的權利也逐漸增大。 很快,內閣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隻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製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就是我們所稱的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內閣製度的延續,遇到個忠臣,依舊可以使得大明朝政體係良性運轉。且不說張居正功過,至少張居正此人對大明是有大功勞的。 明成祖皇帝朱棣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在大明國力昌盛的情況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近兩千處驛站,全長十四萬三千七百公裏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國家每一個角落。 這也是為什麽後來崇禎皇帝裁撤掉驛站,引發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的原因。 而內閣,則成了朝廷的重中之重。能夠進入內閣的臣子,都是社稷的棟梁,群臣的表率,中流支柱。 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 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麵,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按照規定,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 以往,按大明祖製,太監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僅改了這個規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裏還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後人猜測:明宣宗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讓太監牽製內閣的權力。久而久之,一種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現了。 大明皇帝多不問政事,可他們並不傻。皇帝重用太監,就是為了牽製內閣的權利。 武英殿大學士劉子濤,他竟然敢站出來反對:“啟奏萬歲,監察禦史吳北雖貪汙受賄,然他提出的建議不無道理。臣以為,沈氏終不可為太子妃。” 他是內閣成員,劉子濤的一番話,立刻在朝中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如果說朱慈烺之前一直都在隱忍不發的話,那麽現在他就是忍無可忍了。 “若是本宮,執意要娶呢。”朱慈烺冷冷的問。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