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皇太子

第461章

第461章 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大明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 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製進貢除外的他國商人到大明進行貿易。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隻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 實際上,明朝在隆慶年間就廢除了海禁開了一個通商口岸和外國通商,史稱隆慶開關。開關之後,明朝從外貿中獲得了一些利潤。但開放的月港也隻是一處小港口,除非全麵放開海禁。 歸根結底,隆慶開關是一次扭扭捏捏的改革,海上貿易隻是開了一條小小的縫隙,隻有福建海澄的月港被作為唯一的開放“特區”。沿海所有對外貿易的商船,都必須到這裏辦理繁瑣的手續,並從這裏裝貨出港、入港驗貨。所有船隻都必須申領“船由”、“商引”,才能出海。 這一製度發展到後來,甚至對出海船隻的建造和運營實行總量控製,“東西二洋各限船四十四隻”,嚴禁彼此間越境販貿,出海後逾期未歸者,即使證件齊全,“仍坐以通倭罪”。 也就是說,所謂的開海還是受到了極大的限製。朱慈烺的意思是,大明將來要全麵放開海禁,隻有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財富流入進來。 崇禎卻是反對的,他覺得這是太祖留下來的祖製,豈能輕易動搖。是以當朱慈烺說出開海的時候,崇禎皇帝的臉色明顯陰沉了起來。 “父皇,兒臣說的是以後,咱們大明平定內亂,把建奴趕回長白山吃草的時候。咱們不但要開海禁,還要在海上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到時候,四海臣服,萬國來朝。父皇,您就是咱們大明的驕傲。” 這馬屁拍的,讓人刮目相看啊。崇禎聽聞之後,卻深深地歎了口氣:“朕不是個好皇帝,怕是等不到那一天了。皇兒,你比朕要強,朕希望將來,你能看到這大明盛世,中興我大明王朝。” “父皇,會的,您會看到那一天的,兒臣保證。” 崇禎登時不相信會有這一天的,如今的大明內憂外患之下,盛世似乎離著他們太過遙遠。他別無所求,唯求國泰民安。國內不再有天災,邊關不再有戰事。至於所謂的朱慈烺口中的盛世,現在看顯然不現實。 “好了,不說此事了。李待問賑災事宜怎麽辦,這麽多臣子彈劾與他,朕總不能不做點表示吧。” 李待問確實是獨斷專行了些,二百萬兩銀子的賑災款,他竟然沒有通過各地州府。而是,私自自作主張的,直接發放到了災民手中。 至於李待問是怎麽做到的,奏疏中沒有特別交代。隻是讓朱慈烺知道的是,各地官府沒有了油水可撈。 這些賑災款項到了災民手中,竟然沒經過州府衙門。難怪這些地方官員要上書彈劾說他矯旨擅專,賑災款項沒有經過州府,州府衙門就沒有了油水可撈。沒了油水,官員們自然心聲怨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