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皇太子

第173章

第173章 經過幾頓臭罵還有手把手的教授,這些軍醫終於掌握了血型分離技術。 當然對於其原理,他們還是一腦袋漿糊。不過這不重要了,隻要他們懂得這四種血型就好。 一名軍醫別出心裁:“太子殿下,您說的這個什麽A和B,小人著實糊塗。何不用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替,或是用春夏秋冬四季也可。” 英文字母的含義,對於這些軍醫來說卻是有些難度,他們壓根就不知道ABCD是個什麽玩意兒。 可是若如他們所言,把A型血叫成青龍血或者春血,對朱慈烺來說更是不倫不類莫名其妙。 “不行,本宮讓你們記你們便給本宮老老實實的記著。A、B、AB還有O,這四種血型,你們每個人給我背一百遍,背不過不許吃飯。” 幾個軍醫麵麵相覷,太子殿下有令,他們也不敢不從。好在眾人雖是不解,卻也並非太過奇怪。 因為在大明,造字實屬平常。 為什麽這麽說呢,大明皇室子孫起名有規定,規定過於奇葩,逼的後世子孫隻能造字。 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是個育兒達人,朱元璋一共生了二十六個孩子。除了最小的孩子夭折外,有二十四個分封了藩王。 導致在洪武後期,明皇室後代就有幾百人之眾了,朱元璋就在發現自己的子孫太多了後,為了防止隨意起名造成了混亂不堪,於是給自己的子孫製定了一個奇葩的起名規定。 五行之中,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理論。 於是朱元璋為了怕後世子孫麻煩,他為他的二十四個藩王兒子後代都已經起好這個帶有五行的字,到後麵隻需按照規定一個個的起名就好了。 按理說他為後世子孫起了二十多個名字,應該差不多夠了,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的後世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規定使用“金木水火土”的順序為後代的起名順序,例如朱元璋的兒子太子朱標、燕王朱棣都是木字旁的,那麽孫子一輩就是火字旁的,像朱棣的兒子們仁宗朱高熾、漢王朱高熙,我們會發現朱高熙不是火字旁的,因為在古代“熙”字下麵不是四點水,而是火字為底。 兒子都這麽多了,孫子也就更多了,到明朝中期皇室子弟噌的一下就漲到了一萬人之多,到了明朝後期萬曆年間,明朝子孫後代竟有足足八萬人之多,從二十四個藩王加一個皇帝,經過上百年竟然能衍生出八萬人之多,不得不佩服老朱家的生育能力。 要不怎麽有人說,是明朝王室家族拖垮了大明,因為這些皇室子弟大多數都是混吃等死的主兒,需要國家養著。 祖上有規定,你不能重名還必須帶五行。那這麽多皇室子弟,人比字多啊。起名不夠用怎麽辦,那就隻好自己造字。 比如“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铌、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鋅、朱寘鑭”,這些名字居然成了化學元素周期表。 曆史上真真切切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就是根據明王朝王室子弟名字音譯過來的。 清代科學家徐壽作為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突出貢獻就是把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翻譯過來。但是俄語中元素名稱在當時是找不到合適的漢字的。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