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皇太子

第106章

第106章 李守鑅還是有些不太明白:“殿下,城牆需用巨石方能抵擋住火炮的轟擊。這、這小石塊如何砌城?” 夏德超卻聽明白了,他不由得大喜過望:“李總兵,用鐵籠啊。將石塊摻和三合土,用鐵籠裝起來。這不就是一塊巨石麽,鐵籠堅固,大炮是轟不動的。” 對啊,用大鐵籠子,內裝石塊用來砌牆。這時候的大炮都是實心彈,以炮彈的威力是很難轟碎它的。此言一出,眾人的臉上都不禁露出了喜色。這麽多人,怎麽就沒有一個想到用這種辦法的呢。 鐵器在大明朝並不或缺,明朝擁有的是十七世紀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冶煉,這個流程的鋼鐵產量與質量,均為此時代的世界之最。 明代遵化鐵廠遺址的出土,僅僅是這座鐵廠就足以證明了明代冶鐵的強大,據估計,在鼎盛時期,鐵廠的工匠在2000人以上。而年產鐵量也在70萬噸以上。強大的數據再次證明了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 民間煉鐵已使用活塞式鼓風機,結構功能與近代鼓風設備一致。 而且明代鍛製工具和兵器的鋒刃時,居然采用了生鐵淋口的方法,使鋒刃具有鋼鐵組織的表麵層。這樣的刀具,可謂吹毛斷發。 采用生鐵淋口的技術,使原來以熟鐵或低碳鋼為本體的生產工具,表麵有一層一定厚度的擦生層,包括滲碳層和生鐵熔覆層。滲碳層具有高碳鋼性質,達到了表麵堅硬,內部柔韌和耐磨耐用的要求。 冷兵器可以說在大明朝已達到巔峰,隻是麵對機動性極強的建奴騎兵,明軍吃虧的不是器械,而是對於騎兵的戰術。 明洪武二十八年允許私人開采,民間冶鐵業就此蓬勃發展,像是這雖說是殘破的義州城,煉鐵並不困難。 有了鐵籠,再用它內裝石塊,就可以用來修繕城牆了。這個方法,使得眾人登時興奮起來。 隻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比較棘手。曹變蛟久在邊塞,修城牆如家常便飯,他拱手說道:“殿下,此法雖是甚好。然需要把石塊和鐵籠運到城牆上並非易事,單靠人力,咱們一個月內還是無法完工。最快,怕是也得三個多月。” 朱慈烺微微一笑:“所以,這事就得交給曹將軍你了。你帶人去城外伐木,凡是能用的巨木都給我砍回來。還有,李總兵,你們去城外運石的時候,若木車不夠用。可用盾牌墊在地上,用繩子推拉,可省半力。” 朱慈烺的行為,再次的刷新了所有人的認知,人們之前對於這位小太子的所有疑慮頓消。有些開始對朱慈烺產生了敬畏之心,太子就是太子,怕是自有真龍保佑。不然,為什麽他懂得這麽多。這些匪夷所思的技術,沒人能想的到。 軍中能工巧匠所在多有,朱慈烺帶來的足有萬人。雖說是能打的不過五六千,剩下的人打仗不行,幹活卻拿手。 一車車的石塊,被用馬車拉或者人力推。又或者,如朱慈烺所言,將重的石塊放在盾牌上,由前麵十幾個人一起用繩子拉著後麵的人推著往前行。 而城內的鐵匠鋪則叮叮當當打鐵的聲音不絕於耳,這些將士們赤著上身,汗如雨下。一塊塊鐵片,在不斷地鍛造捶打中,逐漸成型。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