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91章鏖戰西澗口②(1/5)

    西澗口地區是河南省抗戰的大後方,國民黨河南省政府各機關和許多大中學校遷往西峽口地區。

    蔣介石於1938年10月,調李宗仁的30萬軍隊駐防南陽。

    從那時起,中日雙方就在這個地方激烈碰撞,先後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戰役。

    1945年2月,蔣介石將12萬軍隊布防西澗口地區。

    加上原來的30萬,國軍40多萬軍隊布防南陽地區,就是計劃將南陽、西澗口和老河口構建為抗戰大反攻的基地。

    早在1939年5月3日,日軍第十三師團、第十六師團共計3萬6千餘人,百輛戰車,進犯國軍第五戰區防地南陽的唐河縣、新野縣、泌陽縣。

    李宗仁親臨前線,率領第五戰區第二集團軍孫連仲部和南陽民團別廷芳部十萬餘人迎戰日軍。

    中共南陽地委書記郭以青、青年部長袁寶華和軍事部長葛季武,帶數萬民夫奔赴前線支援作戰。

    曆經14天激戰,進犯南陽的日軍丟掉3500多具屍體敗回武漢。

    此役被稱為“新唐戰役”。

    1940年5月1日,園部和一郎指揮日軍第三師團、第四師團、石本支隊4萬餘人,在30多架飛機、40多輛戰車配合下,向唐河、新野、泌陽三縣發動第二次軍事進攻。

    李宗仁指揮國軍第九十二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一部、第八十五軍、第十三軍和別廷芳民團共計20餘萬人,在中共南陽地委組織的4萬民夫大力支援下,曆經半月激戰,擊斃日軍2500餘人,生俘100人、擊斃日軍將校軍官3人,擊傷3人。

    日軍來不及處理戰死士兵的屍體而奔逃東去。第五戰區軍隊陣亡1萬餘人,傷3000餘人,其中民團陣亡4000餘人。

    第五戰區第一七三師師長鍾毅壯烈殉國。

    國軍第五戰區部隊自1938年10月至1945年1月進駐南陽地區之後,日軍雖多次進犯南陽,均被國軍第五戰區部隊擊敗而趕出南陽地區,中日蓄勢待發的一場惡戰不可避免。

    西澗口戰役自1945年3月29日開始,至1945年8月22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部署階段。

    1945年3月23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急電:“據第五戰區第三集團軍參謀長宋聿修報告,今天上午9點,河南省南陽轄區的方城、南召、泌陽三縣城及南召縣李青店鎮等地均被日軍攻陷。日軍第一一O師團正向南陽、鎮平運動。日軍第一一五師團和日軍第三十四旅團、騎兵第四旅團從南陽城南三十裏屯渡白河,向老河口突進。第二集團軍正在南陽地區展開作戰,阻止日軍西進。”

    國民黨軍委會接到劉峙的報告,立即下了兩道電令。

    第一道電令:一、著令第一戰區立即加強荊紫關、西澗口、西坪一帶的兵力部署,阻止日軍西犯西安。二、著令第五戰區部隊堅守南陽城,滯留日軍於南陽城一帶地區,使其不能進犯內鄉、淅川兩縣。第五戰區部隊全力保衛老河口機場。

    第二道電令:日軍很可能近日進犯芷江機場,妄圖打開湘西門戶,從此進犯四川。注意日軍動向,加強戰備,堅決保住芷江機場。

    接到命令,第一戰區胡宗南立即行動:

    1、任命第二十七軍軍長謝輔三為保衛潼關總指揮,第一軍、第九十軍、第六十軍、第二十七軍共10個師固守潼關,確保西安安全。

    2、任命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高霆為西澗口保衛戰總指揮,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王仲廉為淅川戰場總指揮。

    第九軍,新編第十一軍,第二十七軍掃高霆指揮;第七十八軍、第八十五軍、第八十九軍歸王仲廉指揮。

    第九軍、新編十一軍、第七十八軍、第八十五軍、第八十九軍、第二十七軍、第一軍一部共計12萬人馬,布防於北起馬鬃嶺,南到淅川縣毛堂街一線各個重要山頭上,把日軍阻止於此防線以東地區而不能西犯一步。保住此一長蛇陣的關鍵,就是牢固占穩西澗口境內各個山頭。

    3、第七十八軍布防重陽鎮、西坪鎮,阻擊日軍於西澗以東地區。

    4、抽調第一軍第一七六師、第九十軍火速由潼關地區移駐陝南地區,隨時準備投入西澗口戰場作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