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88章豫西、鄂北會戰(1/5)

    1944年,是日本走上崩潰的一年。

    至當年底,日軍雖然在中國及南洋等地仍占領著大片土地,並在中國正麵戰場上獲得了豫、湘、桂戰役的勝利,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在其他戰場上卻和歐洲的德軍一樣連連失敗。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空軍已所剩無幾,海軍航母全被擊毀擊傷,已無遠洋作戰能力。

    航空兵則基本上依靠神風特攻隊的“自殺飛機”作戰;關島、提尼安島和萊特島均已被美軍攻占(僅萊特島之戰,日陸軍就死亡7萬人)。

    戰爭已逼向日本本土。

    在印、緬戰場上,日軍的失敗已成定局:在進攻若開及因帕爾英軍的作戰中遭到慘敗,緬北的重要戰略據點密支那及八莫已為中國駐印軍及遠征軍攻占,日軍在緬甸的3個軍均已遭到殲滅性打擊。

    在中國敵後戰場上,各抗日根據地的人民抗日武裝先後開始了局部反攻,全年進行大小戰役、戰鬥2萬餘次,殲滅日、偽軍28萬餘人,攻占日、偽軍據點5000餘個,解放人口1200餘萬,並使日軍打通的大陸交通線始終不能暢通。

    在日本國內,物資奇缺,國力枯竭,生產萎縮,民生困苦,人民的厭戰、反戰情緒日趨高漲,侵略戰爭已失去必要的物質及政治基礎,實際上已打不下去了。

    據日本大本營最樂觀的估計,“日本能夠有組織地進行戰爭的時間,即便竭盡所有努力,大概也隻能以昭和20年(1945年)中期為限”。

    盡管如此,侵華日軍仍要做最後掙紮。

    1944年11月下旬才任“中國派遣軍”司令官的岡村寧次從豫、湘、桂作戰中,特別是進攻貴州獨山等地的作戰中,發現國民政府軍隊的戰鬥力普遍不強。

    他認為日軍能在天氣不良、交通不便、後勤供應不繼,而且製空權掌握在中國軍隊方麵的條件下完成預定作戰任務並擊潰了國民政府軍隊的大部,日軍應乘此有利時機進攻四川、昆明。

    此舉可以摧毀美空軍基地,建立大陸要塞,同時在華中、華南沿海進行抗擊美軍登陸的準備,以挽救頹敗之命運。

    他認為吸引美軍為支援中國政府提前在中國大陸登陸作戰,屆時“中國派遣軍”即可集中主力與美軍在中國大陸上展開大規模的野戰,這樣就可以牽製、消耗美軍兵力,使其不能進攻日本本土。

    為此,日軍“中國派遣軍”擬製了1945年進攻四川、雲南和在華中、華南沿海實施防禦的作戰計劃。

    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以衡陽第20軍的3個師團從寶慶攻向芷江,爾後進入四川,攻向涪陵,渡過長江攻占重慶。

    以桂林第11軍的3個師團由宜山攻向貴陽,爾後進入四川,攻向瀘州,渡長江後繼續北進,攻占成都。

    該計劃於1945年1月3日由參謀長鬆井太久郎送交大本營。

    日本大本營從戰爭全局形勢出發,認為整個戰局已處於極端不利的情況中,“中國派遣軍”如進攻四川、擴大占領區,必然更加分散兵力,機動部隊更為減少,將更為被動,因而沒有批準這一計劃。

    而1945年1月20日製訂了《帝國陸、海軍作戰計劃大綱》,並於22日向“中國派遣軍”下達了有關當前作戰任務的命令,指出日軍目前主要任務是擊潰進攻的美軍,確保以日本本土為核心的國防要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