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69章劉少奇返回延安③(1/4)

    抗戰勝利後,毛主席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劉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主持中央工作。在這期間,劉少奇任命粟裕為華中軍區司令員,華中軍區管轄原來新四軍的區域,與陳毅的山東軍區平級。

    沒想到的是,粟裕很快就向中央提出,讓張鼎丞擔任司令員(原定副司令員),自己擔任副司令員。

    劉少奇為粟裕這種高風亮節所感動,因此決定采納了他的意見。但與此同時決定在華中軍區成立野戰軍,粟裕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負責指揮前方打仗。

    此外,當時中央做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華中局和陳毅提出新四軍除三師全部調往東北外,其餘都部分抽調去山東或東北。

    但粟裕認為這樣不利於部隊建設,不應該打破原有建製,在多次向華中局提建議沒被采納後,粟裕冒著“本位宗派主義之嫌”向中央陳述自己的意見。

    劉少奇從善如流,采納了粟裕的建議,為後來強大的華東野戰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48年初,在中央決定華野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後,粟裕再三“鬥膽直陳”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意見。

    1948年4月29日,粟裕在接到中央軍委的電令後,趕到西柏坡,參與討論“陳粟兵團的行動問題”

    4月30日,粟裕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一起到達阜平縣城南莊毛主席住處。

    當天,毛主席一改會見黨內同誌不迎出門外的習慣,大步走到門外,同粟裕長時間握手:“我們的英雄回來了!歡迎你,粟裕同誌!十七年了啊,有十七年沒見麵了吧?”

    毛主席的語氣頗為激動。

    粟裕說:“是的,十七年不見了,主席。主席好吧?”

    粟裕同樣非常激動,當年分別時,他還是個二十三四歲的“青年戰術家”,如今已經成長為擔負戰略區指揮重任的戰略家,在解放戰爭中打了許多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大殲滅戰。

    就在當天,“五大書記”一起聽取了粟裕的匯報。粟裕闡述了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大量殲敵的方案,詳細說明了提出這個方案的依據。

    “五大書記”聽了匯報後,當即研究決定,同意了粟裕的方案。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構成了以後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

    這不得不說是一樁美談,而促成這樁美談的,除了粟裕敢於鬥膽直陳外,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胸襟同樣十分難得。

    最後,中央不僅同意了粟裕的方案,還決定將陳毅調任中原野戰軍工作,讓粟裕接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在粟裕再三要求下,陳毅仍兼任華東野戰軍的職務,本人到華中工作,由粟裕代理司令員兼政委。這是粟裕“二讓司令”,同樣成為美談。

    1955年,解放軍實行軍銜製。在討論粟裕軍銜問題時,毛主席考慮到粟裕的資曆、威望和戰功,給予了粟裕極高的評價,說“論功、論曆、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要給粟裕授元帥銜。

    但粟裕又一次選擇辭讓,不當元帥。

    在粟裕提出辭帥後,劉少奇還曾在負責決定元帥人選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極力推薦粟裕。

    當時,劉少奇提出,擔任常務副總理的陳毅主管科學院、政法、文化,並準備做外交工作,按照工作方向在地方不參與授銜的標準,顯然也可以不授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