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40章謔稱“命硬”的司令(1/5)

    易良品(1910-1943),湖北省麻城縣萬義鄉(現歸屬乘馬崗鎮)易家畈村人。自幼在本村讀私塾,高小畢業後,考入長沙市第三師範。

    他思想進步,求知欲強,經常接近進步老師和學生,不久即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後經老師王樹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邱家畈、易家畈小學任教。

    1928年,易良品參加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師長等職。

    1933年6月,任紅三十一軍九十一師政委。參加了紅軍長征。因善於夜戰,被稱為“夜老虎”。

    全麵抗戰爆發後,曆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營長、團長。參加了七亙村、神頭嶺、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等戰鬥。

    後到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後,到一二九師隨營學校任校長。

    1940年3月,調任青年縱隊副司令員,參加圍殲頑軍朱懷冰部的戰鬥。

    同年5月,冀南軍區部隊主力編成4個野戰旅,易良品任新七旅旅長。他領導新七旅3個主力團轉戰各地,屢立戰功,成為冀南平原抗戰的主力之一。

    1942年6月,擔任冀南第六軍分區司令員。時逢日軍對六分區以棗強縣為中心大舉“掃蕩”,使我根據地遭受嚴重的摧殘。他率領新七旅3個團和直屬大隊以及騎兵團部隊,同敵人進行了殊死搏鬥,經受住了嚴酷的考驗。

    同年10月,他周密部署,成功營救了冀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劉誌堅。

    1943年3月,參加完在冀縣劉莊召開的政工會議後,在棗南縣楊莊宿營時被敵人包圍,突圍時中彈負傷,25日,因傷勢惡化犧牲,時年33歲。

    易良品犧牲的噩耗傳到第六分區,軍政領導、部隊官兵和民眾無不感到萬分痛惜。

    4月12日的《新華日報》(華北版)向全邊區人民報道了易良品犧牲的不幸消息。

    易良品,這是一個“命硬”的司令,就這樣悄悄地走了。

    以往每回出征前,他都會和妻子開玩笑:“我有一顆敵人千兩黃金都買不走的頭,和多次受傷卻打不死的身體。”

    然而,命硬的司令最終還是倒在了抗日的戰場上,倒在了勝利曙光降臨的前夜。

    將軍一去七十二載,如今講述他故事的,是他的女兒易珠玲。

    易珠玲今年72歲了,她是個遺腹子,在父親去世2個多月後才出生。

    盡管從未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但易珠玲和億萬中華兒女一樣,受惠於父親留下的遺產——1943年,33歲的易良品去世前,曾囑咐戰友為他“看一看社會主義實現的樣子”。

    今天,烈士的女兒將在閱兵儀式上,親眼見證先烈們為之奉獻生命的理想主義,終得實現。

    易良品殉國時,易珠玲的哥哥易柱華才一歲多,他的名字是父親親自給起的:“柱華,就做個中華的柱子吧。”

    除此之外,易良品屬虎,他用自己的屬相給兒子起了個小名——“小虎”。

    兩個孩子對父親都沒有印象,這些溫情都是他們懂事之後,通過母親和父親的戰友一點一滴的敘述,慢慢積攢的。

    在冀南戰場,易良品的名氣大,日本人聽說他兒子出生了,一直在四處尋找。

    因此,易柱華出生以後,就被父母寄養在一個老百姓家裏,直到5歲前,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管奶媽叫作“娘”。

    易良品的妻子叫王月庭,出生在河北威縣。她1938年入黨,此時易良品所在的129師正在河北冀南活動作戰,經人介紹,王月庭認識了時任新7旅旅長的易良品,並在1941年與他結婚。

    全麵抗戰爆發後,盡管夫妻倆都身在冀南,卻聚少離多。易良品作為指揮員,戰事不斷,王月庭在婦救會,工作也非常忙碌。

    在戰爭間隙,易良品回到村裏,第一時間就是去老鄉家看兒子。“他把哥哥抱在懷裏,親了又親,離開的時候總是依依不舍。”易珠玲說。

    易良品犧牲時,王月庭懷著7個多月的身孕,腹中的孩子便是易珠玲。這個素未與親生父親謀麵的女兒,卻對易良品懷著極為深切的情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