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30章革命先驅張浩(1/5)

    張浩(1897—1942),原名林祚培,字毓英(育英),曾化名為林仲丹(仲旦)、張浩等,並以“張浩”之名最為著名,湖北黃岡縣回龍山鎮林家大灣(今屬團風縣)人。

    張浩在族弟林育南影響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1夏,入武昌利群書社和利群毛巾廠,參與建立共存社。192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張浩深入大冶鋼鐵廠、華記水泥廠、大冶鐵礦、富華煤礦等工廠開展工運活動,宣傳革命思想,發展共產黨員。

    1923年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員,曾領導長沙人力車工人罷工,為總指揮。

    1924年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回國後任上海總工會領導成員。

    1925年任中共上海楊樹浦區委書記。

    1927年夏季從事武漢地區工人運動。

    1928年春任中共湖南省常委兼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參加籌劃大冶、陽新、鄂城三縣秋收暴動,部署平江起義。

    1928年秋,赴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

    1929年春回上海,任中共滬西區委書記,領導“五卅”慘案四周年紀念遊行,被捕羈押。

    出獄後任全國總工會特派員,先後赴香港、廣東、哈爾濱指導工人運動。

    1930年,中共滿洲省委遭破壞,奉命赴沈陽重組省委,任中共滿洲臨時省委書記,不久任書記。

    同年9月,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同年11月到撫順煤礦巡視工作時被捕,備受酷刑,被判刑五年。

    “九一八”事變後,被營救出獄去上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常委兼海員工會總書記。

    1933年,張浩到蘇聯參加國際職工代表大會,擔任中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參與了以中共中央名義發表的《八一宣言》的起草和定稿工作。

    1935年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奉共產國際之命回國向中共中央傳達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精神。

    其曆盡千辛萬苦,到達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向中央政治局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精神和在莫斯科製定《八一宣言》的經過。

    瓦窯堡會議據此製定和通過《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解決了黨在遵義會議上沒有來得及解決的路線和策略問題,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理論基礎。

    瓦窯堡會議後,張浩幫助解決中央和紅軍領導人的團結問題,成功迫使張國燾取消“第二”黨中央,在中共中央爭取張國燾北上問題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關鍵時刻避免了中國共產黨的分裂。

    1936年,張浩任中共中央白區工作委員會書記、山西地方工作委員會書記。

    1937年後,曆任中共中央農工部部長、援西軍政委、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政訓處主任(後改任師政委)。

    因傷病回延安治病休養,任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副書記兼工人學校校長,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1942年3月6日,張浩在延安逝世。毛澤東、朱德等人親自為其守靈執紼抬棺,行奠土禮,毛主席還親自書寫“忠心為國、雖死猶榮”挽聯。

    張浩最偉大的貢獻在於他製止了張國燾的分裂行為,維護了黨和軍隊的團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