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09章豫湘桂戰役②(4/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

    該戰役由於交戰地點大多位於河南、湖南和廣西三省,因此也被稱為豫湘桂戰役(日軍稱一號作戰)。

    此時的中國,已經進入到全麵抗戰的第十三個年頭(包括東北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也已經曆時五年。

    經過十幾年的戰爭洗禮,國軍的官兵大多早已不是抗戰初期時連飛機、坦克都沒見過的生瓜蛋子。

    尤其在1944年以後,得到了大批美、蘇武器裝備支持的國軍,在火力上也已經可以和日軍不相上下,甚至在炮兵方麵還要壓過日軍一頭,完全可以與日軍展開大規模的炮戰。

    就是有著這麽多美蘇援助的裝備,又手握雄兵400餘萬(包括收編的偽軍),蔣介石才對國軍的實力異常自信,也想在盟軍各國節節勝利的時候打出一場漂亮的大勝仗,為自己日後在新的國際形勢中贏得更多發言權。

    於是,在他的組織下,國軍針對來犯的三路日軍,製定了一整套防禦方案,以第一、第四和第九戰區擔當主要防禦任務,參戰部隊更是多達130餘萬。

    在這場大戰中,國軍幾乎凝聚了華中、華南地區的所有部隊,兵力上是日軍的2.5倍且處於守勢,本應占有絕對優勢。

    甚至在大戰開始前,蔣介石等國民政府軍政高官已經開始計劃,此戰要一舉將日寇由西向東全部殲滅,實現醞釀已久的全麵大反撲。

    可事實卻完全與他們的預期相反,看似占有絕對人數優勢,又配備了大量美、蘇裝備的國軍卻被日軍打得節節潰敗。

    其三條戰線全部吃緊,最後不但沒收複一寸土地,反而喪失了4個省會、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以及2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導致6000萬人民無家可歸。

    為什麽國軍這場看似勝券在握的戰役會有如此慘敗?

    難道國軍的戰鬥力真的如此不堪嗎?

    其實國軍一些部隊在戰鬥中還是十分英勇的,其作戰能力也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麽不堪。

    隻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軍高層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真正實力,對待此次戰役也太過盲目自信了,為什麽這麽說呢?

    首先,國軍當時麵臨著雙線作戰並受到盟軍全球戰略的嚴重影響。

    蔣介石可能不知道,盟軍在整個二戰中的兵力投入重點一直都是在歐洲戰場,雖然美英兩國也有在亞洲投入兵力保護他們的亞洲利益。

    但相比於在歐洲與德國、意大利死磕的精銳部隊,亞洲的美軍頂多也都是大批量擴編的二線部隊,而英軍在東南亞的部隊更是連二線都算不上,幾乎全部都是殖民地的協戰軍,稍有戰鬥力的部隊都早已龜縮回本土守護老巢了。

    而在中國戰場上,英、美、蘇三國隻有少量的空軍誌願飛行員助陣,其它全部都要靠中國人自己來單獨麵對日軍的進攻,並且是同時在東、西雙線與日軍開戰。

    而且,由於搶奪補給線的重要性等原因,國軍精銳大半都搭在了對西遠征軍上,能夠抽調到豫湘桂會戰上的部隊雖然數量眾多,但真正能堪稱精銳的卻是很少。

    此外,為了組織緬北大反攻,國民政府幾乎搭上了所有的儲備彈藥,連駝峰航線和其它外界援華的通道也全部被用在了遠征軍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閱讀記錄(免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