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99章浙贛會戰之溫州戰役(1/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溫州在抗日戰爭期間有過三次淪陷:1941年4月19日,日軍登陸瑞安,進而向北攻占溫州城區(今鹿城區),至5月2日(共14天)。

    此為溫州第一次淪陷,時稱“四一九事變”。

    1942年7月11日至8月14日(共35天),溫州第二次淪陷,時稱“七一一事變”。

    1944年9月9日至1945年6月17日(共280天),溫州第三次淪陷,時稱“九九事變”。

    溫州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浙江省南部,全省第二大河流甌江貫穿永嘉全境,擁有的天然良港使其成為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方的港口如秦皇島、青島、煙台和南方的上海、廈門等地紛紛陷落,中國的對外貿易聯係幾近中斷,而溫州港作為幾個尚未淪陷的港口之一,發揮著溝通沿海各港口和抗戰大後方的橋頭堡作用。

    再加上浙北淪陷,省政府南遷至金華、麗水等地,大大增強了溫州港經濟腹地的政治向心力和人口的聚集,突顯溫州港在特殊曆史時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1938年《孤島周刊》發表《國防前線的溫州》文章指出:“溫州,這是一個幽靜的古城,在浙省甌江的南岸,東臨大海,西有重山,氣候的溫和,山水的優美,物產的豐富,古色古香,真不愧為東方的瑞士。“”自全麵抗戰發動後,它站在國防最前線,地處水陸要衝,肩負了非常重大的使命。甌江口外的黃大嶴小島,已被日艦盤踞,作為侵溫的根據地。”

    從1942年,日偽主辦的《大東亞周刊》發表《浙江日軍占領溫州》所加的按語,使我們看到敵方對溫州地理環境特點及在軍事上的戰略意義頗有研究:

    “溫州為浙江東南都市,俗稱永嘉,與海外交通開始極早,是為沿岸航路中心,出入船舶雲集。事變(指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與寧波、海門、福州等皆為渝方(指西遷四川的國民黨政府)之密輸路據點。“”前年(指1940年)六月,其附近水域曾遭日海軍封鎖。複於客歲(指1941年)四月二十五日,被日軍攻略,粉碎其軍事設施後,乃行撤退。俟後渝暫編第三十師,又進入蠢動,複被日軍占領,不獨渝密輸路據點為之破滅,實為第三戰區之致命打擊。“”蓋渝第三戰區之最後基地長沙,前日軍雖攻三次,而未即占領者,良以浙贛路尚在渝軍掌握,得以互相聯絡,更可籍溫州等沿岸港口為其輸血路之據點,因而殘留於浙贛二省之渝軍猶有活動餘地,隱然為長沙之右翼,屢圖蠢動牽製日軍行動。”

    1945年6月20日,英國倫敦《約克郡郵報》軍事評論家對我軍克複溫州稱:

    “溫州乃華東沿海之軍事戰略要點,故華軍現居於威脅香港及上海之優勢地位。華軍向上海及長江口推進,對盟國之全盤計劃有其重要性。”

    可見溫州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在國際上的影響有多大。

    1940年2月,日本大本營陸軍部密電日本的中國派遣軍,計劃占領浙江東海岸的寧波、台州、溫州一帶,“切斷援蔣通道,奪取‘利敵’物資,特別指明要奪取武義的飛機製造原料螢石”。

    1941年2月《陸海軍中央關於對華沿海封鎖作戰的協定》規定:“陸軍應協同海軍,以奇襲方式登陸並占領輸入抗戰物資及輸出內地物資的沿海各港口,沒收或燒毀其抗戰物資,以至破壞其設施。在敵人聚集之前即行撤出”。

    1941年2月,駐滬的管轄蘇浙皖閩日軍的第十三軍開始“集中大小兵艦八十餘艘,分載敵軍開向浙閩沿海一帶,大事竄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