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49章蘇中、蘇北反“掃蕩”(1/4)

    本章今天介紹的是,新四軍軍部保衛戰之四——蘇北蘇中反“掃蕩”:

    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後,日偽軍步國民黨頑軍製造皖南事變的後塵,計劃“完成皖南事變未竟之功”,企圖再次摧毀新四軍軍部和主力部隊。日軍在南京毫不隱諱地狂妄宣稱,要以“閃擊戰打擊陳毅及其重建之軍部”。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德軍在戰爭初期的勝利,大大刺激了日寇的野心,調集了第十二混成旅團(南浦襄吉獨立混成旅團,直轄5個大隊和1個特種兵大隊,是與我新四軍交戰已4年之久的“老對頭”)全部和第十五、第十七師團各一部計7000餘人,加上原為頑軍韓德勤部隊的李長江(國民黨蘇魯戰區遊擊縱隊副總指揮,率所部6個縱隊投降日寇,編為偽第一集團軍,自任司令)、楊仲華部(國民黨江蘇保安第八旅旅長,率所部投敵,不久即升任偽第二集團軍司令)偽軍1萬餘人,配屬上百艘汽艇(部分改裝為架設機槍的裝甲汽艇),出動200餘架飛機,於1941年7月開始對鹽阜區實施第一次大規模“掃蕩”。

    新四軍軍部對日偽這次大“掃蕩”的動向已有覺察,在6月3日發出了《粉碎敵人“掃蕩”的指示》。指示說:綜合我軍地區之日軍動態,日軍已開始向本軍地區大舉“掃蕩”。敵此次“掃蕩”,不限於某一局部地區,即不是局部地區之“掃蕩”。對此認識不足,必然會上當。指示還指明了反“掃蕩”的戰術原則:敵之戰術,係采取分進合擊之慣技,我軍事上以分散遊擊避免決戰為主,但應爭取有利時機,實施較大兵力之突擊,粉碎日偽的瘋狂“掃蕩”。

    6月19日,陳毅、劉少奇、賴傳珠就“應速研究與創(製)造大批地雷、魚雷(水雷)”致電各師長並軍委集總,提出應速研究與製造大批地雷、魚雷(水雷),普遍訓練部隊與自衛隊使用,這是在為反“掃蕩”做準備。

    在日偽軍對鹽阜地區發動大規模“掃蕩”之前,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已有西移準備,在鹽城縣西北鄉(今建湖縣建陽、高作、湖垛一帶)蓋房子、建醫院、建衛校等。

    時任新四軍第三師兼蘇北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抗大五分校保衛科科長並兼管鹽城城防工作的周彬回憶,7月10日晚,劉少奇、陳毅在新四軍軍部召集會議,統一部署新四軍反“掃蕩”的戰鬥策略。陳毅代軍長指著軍用地圖說:“蘇北的地形對我有利,它是個水網地區,河流河溝多,地形複雜,交通不便,敵人的現代化武器難以發揮作用。”“在敵人‘掃蕩’圍攻的初期,我們把主力部隊化整為零,分散到敵人側翼,配合地方縣團武裝和民兵襲擾敵人,尋找敵人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打敵一路或幾路,同敵人搞推磨戰法。我們把自己的主力分散,把精銳部隊暫時隱蔽起來,把機關非戰鬥人員、傷病員隱蔽起來,這是為了盡量減輕軍部和戰鬥部隊的負擔,以便避重就輕,來往轉移,使敵人東奔西走,顧此失彼,掃蕩到了筋疲力盡的時候,我們就用夜襲、奇襲、突擊、伏擊和追擊的方法,把敵人各個擊破,再用主力部隊吃掉敵人的有生力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