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31章血戰塘馬③(5/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廖海濤留在閩西蘇區,曆任中共杭武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中國工農紅軍閩西第7支隊政委,領導上杭蘇區軍民堅持了極為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

    1938年,閩西南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後,相繼任四團政治部主任、團政委和二支隊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

    1940年2月,廖海濤任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

    1940年5月7月,陳毅、粟裕率江南指揮部主力渡過長江挺進蘇中、蘇北建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後,廖海濤任江南指揮部政委。

    塘馬戰鬥後,新四軍代軍長陳毅通電全軍:“羅、廖兩同誌,為我黨我軍之優秀老幹部,為黨為革命奮鬥10餘年,忠實、堅定、勇敢、負責、艱苦締造蘇南根據地,卓著功績。羅、廖兩同誌壯烈犧牲,全軍一致追悼,昭彰先烈。”

    原二支隊司令張鼎丞也以《悼羅忠毅、廖海濤同誌殉國》一文寄托哀思。

    羅、廖是新四軍對日作戰犧牲職務最高的新四軍將領。在建國60周年之際,羅忠毅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這是黨和國家、全國人民對羅忠毅和他的戰友廖海濤以及其他在塘馬戰鬥中犧牲的烈士的崇高褒獎,也是對新四軍血戰塘馬這場戰鬥對於新中國解放事業所具有的曆史價值予以肯定。

    塘馬戰鬥是一次成功的突圍戰鬥。塘馬戰鬥在戰鬥表現形式上,不是主動出擊的進攻戰鬥,也不是堅守陣地的防禦戰鬥,而是敵強我弱、遭敵突襲、保存實力的突圍戰鬥。

    從軍事戰術角度看,突圍戰鬥都是以大多數人是否突出重圍,作為成敗的標準。如二戰中,英軍敦克爾克大撤退,大多數英軍撤到了英國。曆史上從來都認定這是一次成功的突圍。

    塘馬戰鬥以新四軍犧牲270多人的代價,換來了1000多人的突圍。因此,在戰術上,塘馬戰鬥是一次成功的突圍。

    從軍事戰略角度看,任何一場戰鬥(戰役)都是以戰後對戰略產生的影響作為成敗的標準。

    如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我誌願軍傷亡比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要大得多。但國內外都一致認為,第二次戰役誌願軍在戰略上扭轉了朝鮮戰局。

    塘馬突圍保存下來的實力是一批領導蘇南地區的黨政軍抗戰骨幹力量。戰後,他們又繼續堅持蘇南抗戰,不僅使當時蘇南抗戰局麵得以保持,爾後還使抗戰局麵得到大的發展。

    這說明,日軍為支持太平洋戰爭,鞏固其後方基地的戰略企圖徹底破產。因此,從戰略上,塘馬戰鬥也是一次成功的突圍。

    塘馬戰鬥是新四軍所有突圍戰鬥中犧牲人數最多的。但犧牲與換來的結果相比,是完全值得的。

    毛主席評價長征時說:“紅軍的損失是很大的,從現象上看紅軍是失敗的,但從本質上看,紅軍粉碎了蔣介石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骨幹力量,這樣看紅軍又是勝利的。”

    而經過塘馬戰鬥洗禮的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在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親自主持下,迅速穩定情緒,投入新的戰鬥。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閱讀記錄(免注冊)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