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17章反掃蕩①(1/4)

    1941年5月底,日軍華北方麵軍對八路軍晉察冀根據地的大掃蕩開始了。

    不過,起初,日軍並不是針對晉察冀軍區總部,而是周邊地區。

    5月底,日軍對冀東發起了一係列進攻;6月又對冀北的白洋澱地區發起進攻,同時對平西挺進軍進行掃蕩。

    1941年的晉察冀根據地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是晉察冀軍區的一、二、三、四軍分區加雁北地區,冀中軍區,以及平西挺進軍。

    這3個單位的最高領導都是聶榮臻,平時則分別由聶榮臻、呂正操、肖克指揮。

    日軍向冀東、冀北、平西大舉進攻,顯然是要切斷對手跳到外線的路,以便集中兵力,對付內線的八路軍。

    掃清周邊之後,7月9日,華北方麵軍正式下達了《晉察冀邊區肅正作戰命令》,計劃全麵進攻的那一天,是8月12日。

    這個時候,日軍的第一個目標,才是位於河北阜平的晉察冀軍區總部。

    日軍開始動手的時候,晉察冀正麵臨疾病的嚴重威脅。嚴格來講,聶榮臻此時能夠直接指揮的,隻有4個軍分區,大概屬於北嶽山地,打遊擊方便。

    但是這個地方窮哇,糧食產得少,全靠冀中根據地支援棉糧,才能保障起碼的生存需求。

    冀中雖然產糧,卻不產醫藥,根據地此時出現疥癬等流行病,病員一度達到半數以上,甚至出現“出院不如入院多”的情況,十分不適合應對大規模戰役。

    如此嚴重的狀況,自然瞞不過日軍。因此八路軍隻能一麵治病,一麵精簡機關,應付大掃蕩。

    通常情況下,如果兵力彈藥比較足,八路軍會選擇截擊掃蕩的敵軍,但是經過幾年消耗,根據地實力嚴重受損,兵力和彈藥儲備都不足跟數萬日偽軍硬抗,所以隻能打遊擊。

    具體做法是,埋藏物資、堅壁清野、精簡機關,由地方部隊和民兵掩護老百姓轉移,正規軍則同敵人周旋,伺機攻擊對方的補給線和後方,將對方拖到糧彈耗盡,不得不撤出根據地為止。

    以往的掃蕩,都是日軍旅團或師團一級組織,相互間很少統籌協調,物資儲備也有限,持續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因此八路軍能夠用空間換時間的辦法,逼得日軍退出根據地。

    但自百團大戰後,從1941年開始,日軍正式把八路軍當成了戰略對手。擁有後方工業優勢的日軍,決定利用交通上的優勢,調集充足的兵力物資,與對手打持久戰和消耗戰。

    這是晉察冀軍區的聶榮臻、楊成武們絕對無法匹敵的。

    對於自身的優點和劣勢,日軍同聶榮臻都了然於胸,並且在紙麵上推算了無數遍,力圖給自己找到一個最有利的解決辦法。

    首先出牌的,是聶榮臻。

    從7月23日起,晉察冀北嶽地區同冀中一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破路、破電杆活動,並且還對一些小據點發起了進攻。

    單從數字上看,聶榮臻的破襲活動還是有效果的,因為各軍分區都報上來一堆數字,累計破壞了多少公路橋梁、繳獲多少電線。

    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問題,因為各軍分區繳獲的槍支彈藥極少,殺敵數字也不多,而且都是偽軍,很少有日軍在內。

    很明顯,日偽軍知道對手攻堅能力差,早就囤好了物資縮在碉堡裏,任由八路軍扒路拆杆,死活不肯出頭。

    看來,聶榮臻的先發製人沒有起到多大效果。

    8月13日,日軍的大舉進攻正式開始。

    華北方麵軍製訂掃蕩計劃的時候,指揮官是多田駿,等到執行時,已經換上了岡村寧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