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14章血鑄的豐碑(1/5)

    對於西路軍的曆史,華卓然在延安時就有所耳聞。當時似乎有一個定論:四方麵軍的張國燾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原因是,他與中央分庭抗禮,雖然後來南下失敗,他被迫重新北上,但與中央對著幹的想法依然存在。

    從孫喜洲的講述中印證了此點。後來聽說這個張國燾還背叛了革命,跑到蔣介石那兒去了,真是鬼迷心竅!

    由此可見,立黨為私的人,到頭來必定是害人害己。張國燾不僅害了西路軍,也害了他自已!

    不過,對於西路軍這段曆史,現在中央有了新的版本,本章依據官方資料與結論陳述如下: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麵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後,為在政治上、軍事上打開新局麵,紅四方麵軍總部奉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率所屬第5軍、9軍、30軍及騎兵師、婦女獨立團、回民支隊等直屬部隊共21800餘人,於10月下旬從甘肅靖遠縣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

    後因局勢變化,渡河部隊根據中央和中革軍委指示組成西路軍,挺進河西走廊,獨立開展創建河西革命根據地、接通遠方(前蘇聯)的重任。

    在此後5個多月的時間裏,紅西路軍廣大指戰員先後轉戰甘肅西部的靖泰、古浪、永昌、山丹、甘州、臨澤、高台、肅南、肅北、安西等地。

    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以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一方麵與盤踞在甘青地區的國民黨反動軍閥馬步芳、馬步青部十餘萬凶悍殘暴之敵浴血奮戰、殊死搏鬥,一方麵深入城鄉宣傳黨的主張,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曆經大小戰鬥80餘次,殲敵25000餘人。

    但終因孤軍深入、寡不敵眾、缺糧少彈及任務多變等原因而兵敗祁連、喋血河西,7000多名將士壯烈犧牲,12000多人不幸被俘(其中6000多人慘遭殺害),僅400多指戰員抵達新疆,書寫了中國工農紅軍作戰史上極其悲壯慘烈的一頁。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曆時兩年艱苦卓絕的紅軍長征宣告結束,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麵對新的形勢,如何使黨及其領導的紅軍得以生存和發展,如何在風雲變幻的國內外形勢下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始終是黨和紅軍麵臨的重大課題。

    其中,能得到共產國際和前蘇聯的援助並建立更加鞏固的戰略根據地即“打通國際路線”,是當時曆史條件下中共中央政治策略和軍事戰略演變中重要的一條主線。

    早在長征途中及紅一方麵軍到達陝北後,中央就已基本確立了往西北發展、打通遠方的戰略意圖。

    為實現這一戰略,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和紅25軍勝利會師後,於1936年2月發起東征山西的戰役。

    東征戰役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攻取綏遠,靠近外蒙,打通國際路線。

    但由於國民黨軍的圍攻及形勢變化,為避免紅軍被分割於黃河兩岸,東征山西的紅軍遂於5月撤回陝北,靠近外蒙打通蘇聯的這一目標未能實現。

    1936年5月,為策應紅二、四方麵軍北上,中共中央製定了《西征戰役計劃》,一是擴大陝甘寧根據地,二是相機奪取寧夏,以打通國際路線。

    並決定以紅一方麵軍1.3萬人組成西方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進行西征。

    不久,隨著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在即,中共中央對這一戰略有了更加明確的部署,指出:“打通蘇聯,為實現全國抗日戰爭,首先為實現西北新局麵,進行部分抗日戰爭之重要一環。”

    “一、二、四方麵軍有配合東北軍,打通蘇聯,鞏固內部,出兵綏遠,建立西北國防政府之任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