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11章八路軍的發展(1/4)

    華卓然一直戰鬥在冀魯豫。自從他奉朱老總和彭副總的命令帶著部分人員來到冀魯豫,組建抗日支隊以來,他帶領部隊與當地黨組織一起,全力創建根據地。

    後來八路軍第二縱隊來到冀魯豫,與支隊合編,他任縱隊參謀長。成立軍區後,他任軍區參謀長。

    冀魯豫縱隊南下華中,他和楊勇留下來堅持冀魯豫邊的鬥爭。

    國民黨頑固派搞磨擦,華卓然與他們開展有理、有節的鬥爭。對他的老上級田義,他勸他保持中立。

    而田義表示他不搞磨擦,不僅不搞磨擦,還勸說有些將軍莫搞磨擦。

    因為第一戰區總司令衛立煌反對搞磨擦,所以田義的勸說還是起到一定效果。

    比如第九軍團軍團長高霆,第十一軍軍長張宗嶽,他們就不想搞磨擦。

    中條山戰役期間,國民黨二十幾萬人馬被日軍十幾萬人馬攆得落荒而逃,華卓然讓田義的部隊進根據地,田義的部隊損失不大。

    而在百團大戰期間,他根據總部的指示,派出好幾個團參加了戰鬥。

    這個時候的八路軍變化極大,部隊分分合合,但是卻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百團大戰就展示了八路軍的實力。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據點為目的的大規模破襲作戰,曆時3個半月。

    參加作戰的部隊包括八路軍一二〇師、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一一五師)與當地民兵。戰爭初期戰報統計(第一階段)共達105個團,因此被稱為“百團大戰”(原正太戰役)。

    在這場著名戰役中,八路軍的團以上編製都有哪些呢?

    本章依據資料逐一作個介紹:

    八路軍從1937年8月改編到1940年8月百團大戰,部隊經過三年的發展,由最初的4.5萬人擴充到40萬人,幾乎翻了十倍。

    改編之初,八路軍下轄師、旅、團、營、連、排、班共7級編製。

    但隨著抗戰的深入,部隊大發展,於是相繼出現了縱隊、支隊,軍區、二級軍區、軍分區以及縣大隊等各級各類部隊編製。

    首先是師: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改編之初,下轄3個師:一一五師、一二〇師、一二九師。

    這3個師都是國民革命軍丙種師編製。所謂丙種師的來曆是:1929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編遣會議,規定以師為戰略單位,分甲、乙、丙3種。

    甲種師轄3旅9團,乙種師轄3旅6團,丙種師轄2旅4團,各師又轄有數量不等的炮兵和騎兵部隊。

    蔣介石嫡係部隊“中央軍”一般都是甲種師,其他派係的“雜牌軍”則多為乙種師和丙種師,這是蔣介石消除異己的一貫手法。

    蔣介石為了限製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給八路軍的3個師都是丙種師編製。

    丙種師比甲種師兵員少一半,師至團采用“二二製”(也稱“方塊製”),每師轄2個旅,旅轄2個團,師直屬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特務營,全師編1.3~1.5萬餘人。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其中,一一五師1.5萬人,一二〇師1.4萬人,一二九師1.3萬人。

    八路軍的3個師在改編之初,除編2旅4團外,還額外編了1個獨立團或教導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