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41章三次反共高潮(1/4)

    1937年抗戰爆發之後,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紅軍接受改編,中國共產黨方麵旗幟鮮明表示“擁蔣抗日”。

    國民政府也根據中共要求陸續向八路軍提供軍費和物資,雙方在抗戰初期的合作不能說是沒有誠意的,兩黨關係在初期相對融洽,政治上軍事上之合作也相對積極。

    但是隨著抗日的深入,抗戰打到1938年,日軍不斷推進,我黨控製的地盤也在不斷擴展,國民黨所控製的區域相應就在縮減。

    更為主要的是,我黨軍隊也從抗戰之初的兩三萬人發展到1940年初的40餘萬人。

    蔣介石當時在日記中感歎道:“共黨或以此為其時已到乎。嗚呼!目前急患不在敵寇,第一在共黨之到處發展,其次則淪陷區遊擊隊之紛亂。”

    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召開,蔣介石對共產黨政策發生轉變。這個會議初始就基於我黨快速發展的現實,國民黨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

    蔣介石認為照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國民黨很可能就會丟掉政權。因此,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下定決心實行防共限共措施。

    因此說,八年抗戰期間國共兩黨雖然表麵上達成合作共識,但局部仍有摩擦衝突。直到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國共劍拔弩張幾至全麵決裂。

    麵對國民黨頑固派的“磨擦”,毛主席指示要求“在政治上軍事上準備全麵大反攻”。雙方離大規模內戰僅一步之遙。雖然事件最終以和解收場,但造成了抗戰期間兩黨實際上的分立。

    抗戰期間國共有三次較大的衝突在中共黨史上被稱為“三次反共高潮”。

    據《張治中回憶錄》稱,“從這一年①開始,兩黨的磨擦糾紛在各地不斷發生,乃至有些地區發生武裝衝突。”

    陝甘寧邊區一直是國民黨的心腹之患。

    1939年5月胡宗南以30萬兵力包圍封鎖陝甘寧邊區,先後占領淳化、洵邑、正寧、寧縣、鎮原5個縣城,並集結大軍準備進攻延安。

    不過一個嚴酷的現實卻明擺在國民黨麵前,就是在根據地我黨有很強的群眾基礎。相比之下,國民黨在自已統治的地方卻做不到。因此,國民黨軍隊並沒有占到便宜。

    繼陝甘寧的磨擦,11月還發生了“晉西事變”,閻錫山進攻“新軍”一一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該部隊名義上歸閻錫山指揮,實際領導人是我黨的薄一波。

    我黨指控閻錫山“背信棄義、發動內戰與日軍聯合夾擊我軍”。國民黨則認為我黨策動叛變、兼並國軍。

    但是由於磨擦不得人心,國民黨石友三、高樹勳、朱懷冰等部進攻太行山地區,也以失敗而告終。

    到了1940年,我黨已經基本控製了山西一部、河北、山東的大部分地區。國民黨失掉了在華北的優勢地位。

    1938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國民黨中一部分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勢力,雖然同意國共合作,但又摧殘共產黨和進步勢力。當時,人們稱這種勢力為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活動進一步迅速擴大。

    他們由製造小規模的軍事磨擦,發展到在幾個地區向根據地軍民發動較大規模的武裝進攻,掀起多次反共高潮。

    如第一次反共高潮,其重點地區除陝甘寧邊區,還有山西和河北地區。

    國民黨頑固派發動這次反共高潮的根本目的,是企圖削弱以至逐步消滅共產黨在華北的力量,掌握對華北敵後的控製權。

    山西是國民黨頑固派製造反共磨擦的另一個重點地區。

    抗戰初期,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等新軍在前線和八路軍協同作戰,共建抗日民主政權,隊伍迅速擴大,獲得人民的擁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