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06章話說武漢戰役的成與敗(1/3)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會戰後宣布,戰役期間斃傷日軍275000餘人,自身傷亡40餘萬人。

    這數字確實有點不靠譜,因為日軍總計出動了九個師團、一個加強旅團級支隊、特種兵部隊和補充兵35萬餘人,如果按國軍公布的戰報,那麽日軍基本就算給全殲了,武漢怎麽可能最後淪陷?

    而日本人的戰報也不著邊際,宣稱會戰中傷亡僅32000餘人,其中陣亡不足7000人。

    這一下,薛嶽頭一個在萬家嶺上冷笑。

    武漢會戰中國軍隊的策略是“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也就是說,這次會戰是圍繞在武漢外圍綿延上千裏的戰線上展開的,而不進行上海、南京那樣的城市保衛戰。

    從規模上說,雙方的參戰兵力、作戰時間和戰線長度,都大大超過了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

    日軍動用了第2、第11兩個軍的35萬兵力,而中國軍隊投入了兩大戰區、四個兵團共129個師的龐大兵力,總數應該突破110萬人。

    所以說,戰場參與廝殺的人數接近150萬。

    關於武漢會戰日軍的進攻方向,許多軍事愛好者一頭霧水。

    簡單點說,日軍是分三路呈扇麵形圍攻武漢的,其中岡村寧次的第11軍先是分成兩路,後變成了三路。

    即沿長江北岸、大別山南麓的第6師團單獨為一路、第11軍主力四個師團加一個波田支隊沿長江南岸向武漢以西直接攻擊前進為一路;攻陷九江後,又分兵繞過鄱陽湖迂回武漢以南的第27師團、101師團、第106師團為一路。

    另有日軍東邇久宮第2軍的第3、第10、第13、第16共四個師團,在長江以北沿平漢鐵路線、以及大別山北麓實施突破,進而與大別山南麓的第6師團共同迂回到武漢以北,是為第三路。

    要知道,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號稱“九省通衢”之地,所以日軍得以分路進擊完成三麵包圍。

    因此武漢會戰是中日兩軍在上千裏的戰線上鏖戰,進而成為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

    自然,中國軍隊兩大戰區的四個兵團也正是有針對性的進行布防。

    江北第五戰區李品仙第4兵團截擊大別山南麓之敵,孫連仲第3兵團阻擊平漢線及大別山北麓日軍。

    江南第九戰區張發奎第2兵團沿長江南岸節節抵抗,薛嶽第1兵團在鄱陽湖以南、南潯鐵路線上遏製日軍迂回。

    注意此時的“兵團”為超大級建製,下轄數個集團軍或者軍團,比如張發奎的第2兵團就下轄三個集團軍、兩個軍團共八個軍的兵力。

    四個兵團中打得最好的當然是薛嶽的第1兵團,萬家嶺戰役幾乎幹掉了孤軍深入的第106師團,使日軍從南方迂回武漢的計劃基本趨於破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