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976章花園口決堤事件①(1/3)

    1938年6月,發生的花園口決堤使上千萬國人流離失所。被抗戰史學家稱為抗戰時期的“三大慘案”之一①。

    “花園口決堤”長期以來一直飽受爭議,更被批判為蔣介石及國民政府主政大陸時最大人為災難;並引發不少謠言。

    本章將依據權威史料,還原真實的花園口決堤,以飱讀者。

    1.“花園口決堤”方案來源花園口決堤最早提出者是德國軍事顧問最後一任團長亞曆山大.馮.法肯豪森將軍。

    1935年他在前任團長塞克特基礎上。向蔣介石提出新的陸軍改革建議書。

    在建議書中提出五點方略;其中最重要兩點:1.在四川雲南等大西南地區,建立戰略基地;西南大後方遂成為中國贏得抗戰的決定性因素。

    2.當中國軍隊在華北作戰最糟糕的情況下,提出了花園口決堤建議;明確指出以水代兵,人為製造黃泛區;來阻止日軍對華北腹地的深入及對西南大後方的威脅。以一局之巨大人員損失,換取中國抗戰全局之勝利。

    蔣介石當時在此建議上批注了“最後抵抗線”五個字,當時蔣並未特別在意;畢竟這是萬不得一的下下策。

    其後,陳果夫在此基礎上也提出“我如能取得武陟等縣死守,則隨時皆可以水反攻製敵”的建議。

    2.決堤的導火索:蘭封會戰失利1938年5月徐州會戰期間,侵華日軍主力在數處切斷隴海鐵路。欲圍殲數十萬國軍主力。

    為保存實力,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放棄徐州,主力向蘇北、皖北、豫東突圍。

    為阻止日軍快速西進和向豫北、魯西穿插,很多國民政府軍政要員,首次提議開掘黃河大堤,延緩日軍攻勢。

    由於當時情況尚未非常緊急;國軍尚能抵抗,蔣介石予以否決。

    然而稍後的蘭封會戰,國軍背河決戰失利;桂永清第27軍,黃傑第8軍等部擅自潰退。導致蘭考、開封失守,日軍機械化精銳第14,16師團直指鄭州。

    鄭州地處平漢、隴海兩大交通線要衝;是軍事物資、部隊運輸的要道。更重要的是鄭州扼守黃河天塹,是從中原南下、西進的必經之地。

    如果鄭州失守,日軍機械化部隊在平原上,將毫無阻攔直扣潼關;西安,襄樊、南陽必失;將直接威脅西南大後方,中國抗戰將陷入最危險境地。

    而國軍當時精銳部隊,已損失慘重;就近地區也隻剩高霆的第九軍團,其餘均無兵可調。

    而空軍則完全依賴於蘇聯誌願航空隊,隻能防禦武漢,南昌,重慶等主要城市。根本無力阻截日軍機械化部隊推進。

    3.國民政府曾組織當地民眾提前疏散1938年5月31日夜,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與軍事委員會電話密商,確定要掘開黃河大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