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964章武漢會戰①(1/4)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鬥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日軍雖然攻占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

    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國民政府軍委會製定了保衛武漢的作戰計劃,也規定了戰略方針。

    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線,保持部隊高度的機動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軍,以空間換時間,最後轉變敵攻我守的戰爭態勢。

    按此計劃,蔣介石自任總指揮,調集第五、第九戰區全部兵力和海空軍各一部,沿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組織防禦,準備持久作戰。

    主要目的:一是在於以空間換取時間,內、外戰線結合,消耗、挫敗敵人;二是及早內遷工廠、內運物資、整備軍隊、加緊生產,作長期抗戰準備;三是爭取國際上同情和支援,期待國際戰場的開辟以徹底戰勝日軍。

    這時,國共兩黨為了抵禦民族大敵,進一步加強合作,於7月6日,在武漢召開了國民參政會第一屆會議。

    大會莊嚴宣告:“中國民族必以堅強不屈之意誌,動員其一切物力、人力。為自衛,為人道,此窮凶極惡之侵略者長期抗戰。以達到最後勝利之日為止”。

    要求全國軍民“一切的奮鬥,要鞏固武漢為中心,以達成中部會戰勝利為目標”。

    中國人民要保衛武漢,堅持抗戰;日本侵略者要奪取武漢,結束戰爭,這就構成了當時中日雙方在戰略上的一場決戰。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是平漢、粵漢鐵路的交匯點。

    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後,該地實際成為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軍大本營陸軍部在日軍占領南京後,就開始研究攻占漢口的作戰,但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製,暫時擱置。

    1938年4月初,日軍大本營決定實施徐州會戰時,亦決定實施武漢作戰,在製定徐州會戰計劃時,即“預想到會戰以後的形勢並把將來進行武漢作戰也考慮進去。”

    5月底,日軍大本營陸軍部決定了在當年秋季進行漢口作戰。

    6月15日,日本禦前會議正式決定實施攻占武漢的作戰。

    徐州失守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增強指揮機構與作戰能力,決定調整作戰序列,於1938年6月中旬新編第9戰區。

    同時決定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武漢。

    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軍、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